电影《百团大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历时66天的拍摄,影片顺利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烟火是该部影片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烟火的炸点、弹着点、烟雾、火烧等效果,除自具烟火本身的艺术效果和节奏韵律外,更具有渲染主题灵魂和表现故事的功效。每种效果、每种组合都是在镜头中有其特定的需要、特定的角色。本片烟火的基准点就是:设计好烟火的角色,突出好烟火的意蕴,在创作上求真,在制作上求实。
炸点效果制作
讲究来源。本片炸点种类较多,有飞机航弹的、山炮的、迫击炮的、手榴弹的、掷弹筒的等等,不同的来源,就要有不同的爆炸效果,炸点的视觉冲击就要有所差异,炸点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就要有所区分;
追求质量。不同的炸点效果,我们都根据拍摄现场和故事实际发生地的环境、土质反复进行效果实验,基本摒用火弹,采取铺置钢板、预设胶垫等手段有针对性做好炸点的基底,采用不同颜色的土质填埋炸点;
注意数量。改变以往漫山遍野式的烟火模式,尊重史实,数量求真,除个别镜头进行适度艺术夸张或写意外,炸点的数量基本追寻炸点的来源事实。
弹着点效果的制作
烟火工作中的弹着点效果,就像棋盘上的小卒,不起眼,但常大有作为。本片中弹着点效果品类众多,飞机扫射、重机枪、冲锋枪、步枪等应有尽有。按照亦真亦实的总体要求,我们制作了6种大小口径不一的弹斗,购买了专用花土、树皮、维基软木、蛭石等多种材质的填充物和抛射物,以适应不同的效果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人身弹着点的设计制作较以往有极大突破。首先按照不同枪弹的威力大小,我们选购了多种当量的起爆药头。其次,针对粉弹和血弹的各自优缺点,我们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改进,采用了以往不同的底板制作、材料填充、包装加压、黏贴固装等制作方式,达到了视觉与真实效果的相统一。
烟雾效果的制作
好的烟火镜头,需要好的烟雾气氛来勾勒点缀。烟雾放得好坏是一个烟火师业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本片烟雾特点是效果真实、层次分明、气氛浓淡得彰,用视觉上的烟雾气氛,引导观众心灵上的自然体验。
火烧效果
火烧效果即是战场气氛、突出主题的重要工具,又是点缀画面、形成颜色对比等视觉创作的重要元素。本片火烧效果大致分两种,一种就是自然大火,另一种就是战场上炸后的火烧效果。
战场上的火烧效果追求合理真实,改变了多点明火的创作方式,可燃的做到自然,不可燃的坚决不做艺术上的牺牲,避免墙头火、树头火、石头火,一切要自然合理。为此,我们采用火点预处理的方式,提前做好功课,确保了画面中缕缕青烟、星火闪耀的自然战争中火烧效果。
烟火是有灵魂、有血性的创作,它是有语言的、有来源的、有角色的、有情感的。烟火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要素,烟火的正确运用是对故事与情绪的一种无言展现,能对主题产生震撼推动。
烘托气氛。
影片开篇,枣宜会战尾声,张自忠殉国,较少使用炸点,而是更多营造战争残局之气氛:余烟袅袅、霾雾笼罩、残火点点,这种点缀形成了导演对开篇这场戏写意的追求,此时几个炮弹、几声枪响已不足以诠释这场战役,张自忠的悲壮与全国抗战的形势形成鲜明对照,人物命运与家国命运形成关联,也为“百团大战”埋下伏笔。
推进主题。
娘子关一战的看点是装甲列车,战役打响后,一路顺战(城市战争格局),突遭列车内援兵埋伏与装甲列车的火力阻击,因此在装甲列车与我军阵地之间的铁路与扳道岔,形成战场核心,此处是少用炸点,多用弹着点,步枪与机枪扫射相互结合,惨烈与悲壮,此役的主题升华至血与肉的长城。
营造声场。
声画共同为影片服务,炸点与弹着点的使用不应随意而设,必须有的放矢。西营坞这场戏较好地考虑了声音元素,弹着点的介质为声音创作营造了空间和多选择性。有门板弹着点穿木声音、有土墙弹着点穿土声音、有石头上弹着点的擦石声音、有坦克上弹着点金属撞击声音,战斗在偷袭—突击队冲锋—受阻—炸炮楼—坦克出现—炸坦克—炮火覆盖中形成进程,战场的声音气氛也从点式到网式再到点式、再到面式,准确地描述了一场对阵式的艰难战斗。
情绪延伸。
大全景中彭德怀、左权二人争论等各种战斗中的“文戏”,背景都考虑了适当的炸点衬托,一方面告诉观众指挥员与战斗的距离,一方面文戏中也搭配武戏点缀,对文戏的内容产生戏剧辅助和情绪延伸。又如在姚尚武背着牺牲的梁山奔跑当中,气氛由日转夜,升格的奔跑镜头,背景衬以礼花效果弹,绝美鲜艳的礼花弹与人物牺牲的悲壮情绪形成一种强烈的勾联,大写意下的壮美表达,使人耳目一新,更具情绪渲染的极度推进,如歌如泣、无奈涅槃。
《百团大战》幕后道具日式八九式掷弹筒日式手雷和子弹迫击炮炮弹、手榴弹演员随身道具加工制作的炸药日军铁轨装甲车PAK37战防炮枪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