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前景 >> 正文 >> 正文

射洪莲萧乡间铃响一千年遂宁新闻网

来源:礼花 时间:2023/2/23
北京看白癜风一般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791372.html

莲箫

表演者手拿一根三尺长并装有铜钱的竹棍,用两端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腿、手、肩、臂等部位,也可蹲、跑、滚着敲打,也可几人互打,节奏鲜明、悦耳动听……这便是打莲箫。

打莲箫广泛流行于四川各地,不同地方的莲箫结合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在表现形式、唱词内容等方面互有侧重、各有千秋,让同一门艺术敲打出了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至今流传于大榆、洋溪等地的射洪莲箫,便是这莲箫百花园中盛放的一朵绚丽之花!

打莲箫产生于田间地头

在射洪,莲箫又称莲箫、金钱棍、连厢。据说初始于唐朝,是在金秋丰收后,为表达劳动人民的欢欣喜悦之情而创编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市文化馆馆长张强说。

公元七、八世纪,天下一统之后的大唐帝国河清海宴,欣欣向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相继涌现,让这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边疆稳固,社会稳定,商业繁荣,城市繁华,经济空前发达,国力空前强盛,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以农为本”国策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西南蜀地,年年“仓廪实”,户户“衣食足”。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在某一年的金秋丰收季,在某一位颇具天赋的文艺爱好者的创造、带领下,一群辛苦半年的农人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拿起了竹棒红绸,在一种极为原生态的乐曲的伴奏中,载歌载舞地打起了欢快的莲箫……

“由于打莲箫产生于田间地头,所以最初是不限人数的,只要喜欢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舞蹈开始后,表演者会慢慢由少到多,由数人至数十人,最后甚至会有上百人加入进来,成为深受劳动群众喜爱的一种民俗舞蹈。”张强说。

从田间地头到晒坝广场,从乡野阡陌到城市街巷,一根根简单易制的莲箫,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以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不断敲击肩、背、脚、头、臂、腰、腿,在快慢节奏的变换中,莲箫的清越脆响,舞者的灵动跳跃,让整个舞蹈现场充满了节日的喜庆,表达着农人在丰收之后的欢悦之情……

打莲箫

为群众喜爱的娱乐方式

一千余年来,人数不限、男女均可的打莲箫,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射洪人的参与激情。这种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很快得到了的普及和发展,并逐渐在不同的地域和队伍间开始竞技,打莲箫也由此而日渐规范化、艺术化。

首先是莲箫棒的制作。以坚韧斑竹为原料,棒长厘米,上有6孔,每孔中穿铜钱3枚。棒身缠五色纸花,舞动时有缤纷之彩。

其次是音乐有了专门的调式。莲箫舞音乐以当地民歌《柳莲柳》为主旋律,曲调悠扬婉转,深情动听,具有独特而浓厚的射洪地方特色。

统一的服装更体现了节日的喜庆。舞者无论男女,均头戴竹丝编制扎有彩花的小盘帽。男舞者上穿长衫,下穿彩裤,脚穿扎有红泡头的布草鞋。女舞者头扎红花,身着彩衣彩裤,腰系杂花围裙,脚穿七色彩鞋。舞时,男女穿插若花,现场缤纷如画。

打莲箫的人或多或少,男女均可报名参赛。但各队对人员的选择和训练都比较严格。

莲箫比赛以两队对打为主要内容。在各自领队的手势指挥下,彼此改变方位、变换队形,通过不同的舞蹈造型演绎不同的图案和寓意。

激烈而热闹,抒情且华美,清脆的莲箫伴随轻盈之舞蹈,让整个表演形式欢快、节奏鲜明,漾溢着浓浓的节日喜庆……

承载着射洪精神文化

如果是在正月的射洪,一定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红火的灯笼春联,炸响的鞭炮礼花,飘香的腊肉香肠,与逶迤而来载歌载舞的游演队伍一道,将正月里的射洪城乡渲染得喜气洋洋、春意盎然!

“正月就把那龙灯耍;二月就把那风筝扎;三月清明把坟挂;四月田中把秧插;五月龙船下河坝;六月扇儿手中拿;七月就把早谷打;八月十五看月华;九月重阳冷冻大;十月红苕象冬瓜;冬月烘笼涨了价;腊月就把年猪杀……”在曲调的伴奏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组成的队伍,韵唱着歌谣,挥舞着莲箫,整齐划一地敲、打、腾、跃,把新春的喜气传播到广大城乡间……

“射洪的莲箫游演基本上是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进行巡街表演。届时,各街道社区、各乡镇村舍均有队伍参与演出,各显其能,竞技展示。这既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让莲箫舞这种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推动了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张强介绍道。

作为民间舞蹈的打莲箫,是射洪的古代先民在劳动之余,消除疲劳、强健体魄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情感世界,是射洪精神文化有迹可循的一种实物载体。

尤其是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后,射洪莲箫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时代气息,也因此成为了记录射洪社会发展的典籍,是研究射洪民风民俗、生活习性的实体依据,所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早在年,射洪莲箫便被遂宁市人民政府列入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全媒体记者杨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