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一个 老战士 的军礼逝去的诗人,留

来源:礼花 时间:2022/9/26

#锦州#锦州的易仁寰选择和易仁寰的锦州选择

——代后记

易仁寰的诗集终于正式付梓出版了。

还记得他在病床上那一个 的颤抖军礼,还记得他在长街上那一首 的嘶哑绝唱。如果说,那是一位诗人告别 的 定格,那么,这部诗集就是他尽毕生心血苦吟成歌的精彩回放。

我们看到,曾经是一位 战士的易仁寰,不仅选择锦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且又选择锦州作为诗歌的歌唱对象。

凑巧,诗人生前有一首诗题目就叫《选择》:“我选择家园,选择渤海大道做我伸长的手臂,选择空港海港做我辽阔的胸襟,选择良知与感恩,回报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由于诗人的选择,一个地理的锦州移情为诗的意象转化成文学的锦州。

这山,这水,这风,这云,这港,这船,这路,这桥,这英烈,这草根------一一如数家珍,且写翠涂黄,啼红唾碧,含英咀华,造化在手,均以文学形象永远诗意盎然地保存在历史记忆中。这是诗人对家园以情相归的殷殷乡恋,是赤子对大地披肝沥胆的拳拳衷心。

毕竟,锦州读懂了诗人。斯人溘然谢世,市委当即立会决议,追授“传播先进文化的楷模”的荣誉称号,并召开全市大会,发出学习决定,指示文联总结其生平事迹,搜集整理出版诗集。

同时全市文艺界的追思怀旧,大学生们的传颂其诗,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既是诗人文化人格对一座城市的无形影响,也是锦州这座城市对诗人的一种热爱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一种自觉崇尚和积极选择。这,又何尝不是别一种送行呢?

就这样,当这位诗人选择了一座城市,或者说,当这座城市选择了一位诗人,他与她相互之间隐含一种什么深层的意义呢?

显然,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交互影响和精神对话关系。

一方水土一方人。锦州这片土地,自成为诗人的精神着陆点、灵魂的皈依地之同时,就对象化为他文学的一块原生地,诗化成了他激情赞歌的“母亲河”。

并在他心里将此无限放大,升华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中国了。

因此,这片土地给予他质的影响,就是在这里获得了自身角色认同。

他是以此为生命与文学的基点,以在此地的现实生活感悟,以政治抒情诗为自我存在价值,光荣地融入了时代的合唱。

于是,诗人个人的心跳与历史的解冻声一起共振,易仁寰是蘸着自己的热血,锲而不舍地给这片土地庄重地签名。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从来就是史以文载,迹以名重,地以人传,人以诗兴。山水与人文,相互为用。名城与名人,共相支撑。诗人易仁寰得以江山之助,自觉担负着这一座城市的形象代言人,这一方土地的见证者,这一段历史的书记员,这一种地域精神的阐释家。他与共和国 过,与英雄城市“相看两不厌”,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从而成为社会的良知和感应的神经,从对象身上发现和实现了自身,发掘出类似生命基因一样的诗兴,他的作品既是大地之花也是时代之声。

诗人总能在党和国家重要节庆之际,如同惹眼而又动心的礼花礼炮一样,由衷地欢呼“感动中国”的“献礼诗”。

难能可贵的是,易仁寰是在政治抒情诗备受冷落的时期,茕茕孑立地坚守在诗坛上。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某些所谓“政治抒情诗”受制于“极左”思潮和极端思维,无限度地扩张着社会教化功能,使用“大跃进”式的激进性逻辑话语暴力,强化了单向型煽情作用,大量诗作基本以阶级的、国家的和工农兵的代言人的名义,鼓动伪“英雄主义”伪“浪漫主义”的情感,发出外大于内,他大于我,群大于己的公共情感话语的“集体性”亢奋,诗人的主体精神与独立灵魂被共性化、功利化了,政治抒情诗沦落为一种统一标准的分行押韵的社论。

所以,进入新时期之后,,所谓的“政治抒情诗”似在一夜之间走下了“神坛”。

正在这时,来自锦州的易仁寰“东山再起”了。久违了的政治抒情诗“春风吹又生”了。

走进新时期的诗人易仁寰,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在摒弃理想主义,放逐精神价值的实用主义和世俗哲学思潮下,诗人自觉地肩负党所赋予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在一个精神重建的时代,他努力以诗担当。

他谦虚而恭敬地承继了一代诗魁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传统,仍然是政治主题,仍然是先进思想,继续着主流话语,继续着鼓动抒情。但是我们也能注意到诗人新近的诗作,努力将政治抒情诗进行一种“改写”。

尽管戋戋偶见,却也稀有难得。一是视角下移,虽然仍是宏大叙事,却是平等对话,已经不是站在高天上训示众生的精神导师了。

二是悄然出现的主体姿态,诗人不再单纯地抱着代言人身份不放,而是不时显露“我”的身影。任何抒情都必然通过个人性的主体实现,感性的个人可以是抽象的国家的感性显现。

诗人使用了一个话语策略,就是在保持代言人的身份同时,隐藏着一个文化人的主体声音,或者是代言人与历史的创造者、观察员兼于一身,融“大我”与“小我”于一体的双重角色。

如写在纪念辽沈战役胜利暨锦州解放五十周年之际的《万炮的旋律谱就英雄的土地》诗篇里,在张士毅与张鸣岐的两颗灵魂的对话中,我们似能听见诗人易仁寰自我的心弦之音:“魂在这里,根在这里,梦在这里,生命的故土哟,叫我怎能不爱你?”三是把握科学理性,摒弃从前的狂热浮躁的“虚火”,而代之一种冷静的审视:“如今我却隐隐看出一点苦凄,担心蛀虫侵袭那熟透了的苹果和那浸染热血的党纪”。

四是语言也有新变,不再一律平白直接,尽可能以留白藏锋的曲笔而余味绵长。

如“五十年的握手是一次接力,五十年过去了,您还没有安息?”在献给党的十七大的一首《在一个成熟的季节眺望》里,也分明听到一名文化人的历史叩问:“为什么敬奉神农氏的土地,却填不饱神农的饥肠?”在恢复生命、文化和人的尊严中,诗人也有觉悟的独白:“五十不知天命”,努力“把人字的真谛写在天空”。

“世故面前,我包裹很紧,走进你的伊甸,我怎能不彻底放松?”

无论经济发达到何种程度,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支撑。

而包括政治抒情诗在内的文学生活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表征了一个民族在某一时代的内在精神世界,并对解决精神危机还能有相应的承担。

易仁寰知其难而为之。他的努力没有浪费,一批新作还保留着锦州这块诗性心灵现场的体温,就积极地贡献给共和国一系列重大节日了。

于是,锦州的名字凭借诗歌的翅膀,在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国家媒体之间翱翔,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也镌刻在国内各家诗碑之上而不朽,这方山水的形象也传颂在人们的口碑中而魅力长存。

由此,诗人对城市的影响,已不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个人,而是成为一个文化标志、一个形象坐标、一种精神凝聚、一份负荷丰富意义的无形资产了。

诗人易仁寰,这一个响亮的名字渐渐地叫响了。于是,提起易仁寰,也就提起了锦州,热爱易仁寰诗歌的人们,自然对锦州也产生了亲近的渴望。

在某种意义上可不可以这样说,就象小镇魏玛邀来大诗人歌德,周庄来了画家陈逸飞,铁岭有了赵本山一样,因为一位文人的曾经存在,使小城具备了光荣的文化资质和令人心仪的盛名。

所谓名城,必定离不开名人。一个城市的文化声望总是和一批彰显文化的名字紧密相关,这些名字奠定了城市的底蕴,也代言了城市的形象。

文化名人的特殊角色和独特贡献,就是在文化旅途上虽然留下的只是属于自己的一行足迹,却在不经意间,成为诠释城市品位的 地标。

城市对于他们只是人生的一处驿站,它们对于城市却是 的光芒。

文人以其才情和经历为城市增添着可供吟咏的风情故事,正是包围在这些名字和故事里的锦州,才从过去演绎至今,从此地传播到彼地,最终出落成一座两千多年的历史名城。

正是由于有了锦州和易仁寰的双向选择与精神互动,使我们能够悟出一个真谛:一座名城的标志,不仅是豪华建筑的大面积堆积,更应有 文化的成规模积累。

人们总是为自己家乡的山水园林而沉醉流连,那么也应善待这方土地上的文人名流,因为他们是城市的另一种风景。

作者:白雪生,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协主席团理事、锦州市文联原主席、市作协名誉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渤海大学专家客座教授,市政协文化顾问等。连任多届全国文代会、作代会、剧代会代表,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部星光奖、文华奖获得者。

编辑:幸运草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