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资源 >> 正文 >> 正文

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来源:礼花 时间:2023/5/27

“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会阖家团圆赏月、燃灯、吃元宵。

每当耀眼的礼花绽放在深邃的苍穹,元宵在瓷碗中漾开小小的波纹——元宵节一过,年就真正画上了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元宵节地月距离为全年最近,今年大家如果抬头赏月,将会巧遇“超级月亮”——即近地点的望月(满月),平均14个朔望月(.4天)出现一次。近地点的满月比远地点的满月直径大14%,视面积大30%,大家不要错过这次有趣的天象哟。

传说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诞。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这天是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也在这天祭月和赏月,祈求丰收。

还有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亮花灯

元宵节是名副其实的“灯节”。至于灯节的起源,一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有说起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有说汉武帝时流传下来的;也有说与“照田蚕”的风俗有关。唐朝,民间还有认为灯节是“放哨火”的发展——春耕之前将干枯杂草烧掉可以除虫害;更有许多与神话相关的故事与传说。尽管众说纷纭,但“灯”总是象征着美好、光明、喜庆和吉祥。唐朝以后,燃灯和观灯逐渐脱离了宗教色彩,成为民盛大的娱乐活动。

猜灯谜

灯谜的起因相传与春秋时期的游说之士,多以借喻、暗示的方式表达自己意见有关。由于谜语含义丰富,亦庄亦谐,既能启迪智慧,又能开人笑颜,所以自秦汉以后,骚人墨客以猜谜为乐事。相传至宋代,宋仁宗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大力倡导汉魏以来举行元宵灯节的旧俗,一些文人学士为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节之夜,将谜语贴在彩灯上供人猜测,以吸引路人驻足欣赏,此后猜灯谜便逐渐成为元宵节的习俗了。

迎紫姑

紫姑是传说中的厕神和占卜神,而且还是一位主生育的女神。中国各地妇女,每于元宵夜准备祭品向紫姑祈福问卜,称为“迎紫姑”,其中尤以浙江省一带最为盛行。相传紫姑为唐初山西寿阳人,名叫何媚,自幼好诗文,其夫后被寿阳刺史陷害,纳她为妾。紫姑后为刺史夫人所妒,被杀之于厕,因天神怜之,使她成为神灵。

走百病

中国古代虽然以种种礼教对妇女进行身心束缚,但在元宵节和中秋节,均要暂时解脱对妇女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允许外出参与娱乐。元宵节观灯,往往是少女结识意中人、与佳偶相会的大好时机,元宵节期间总会出现一些爱情佳话。又据说元宵节妇女群游,游城墙,摸城门钉、走桥等,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将元宵节喜乐盛况在诗词中加以记载。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正月十五夜,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根据花灯挂的位置不同,作者还将它们分别比喻为“星”“月”——当然,比花灯更美的,自然是来赏灯的各家千金了。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这首景色诗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赛中的夺魁之作,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清代学者纪昀认为该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这首脍炙人口词作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作为元宵诗词中的名篇,这首词其实不需多加解读,以免画蛇添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冰心

在散文集《寄小读者》的《漫谈过年》一文里,冰心蕴含着她思念家乡的温柔亲切的感情,同时也有对元宵节里家乡风俗的难忘记忆:

“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汪曾祺

汪曾祺在《故乡的元宵》一文中,描绘了江苏省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活动,从中能够体会到他浓郁的生活情趣: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周国平

当代作家周国平在《我的心灵自传》中,曾写到自己小时候的元宵节:“我上小学时,父亲才三十开外,仍很有生活的乐趣。每年元宵节,他会亲手制作一只精致的走马灯,在纸屏的各面绘上不同的水彩画,挂在屋子里。电灯一亮,纸屏旋转起来,令我惊喜不已。”

今天才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你计划赏灯约会吗?

2月19日是传统的元宵节。离着它还有两天时,80后小杨的耳朵便被两个信息轰炸了:一个是故宫要举办“上元之夜”灯会,有票不?一个是隔三差五被人问一句:元宵节以前是情人节啊,知道不?

前一个问题还好说,后一个问题让小杨直发懵:元宵节不是得吃汤圆猜灯谜吗?怎么就成了情人节?

听起来是不大靠谱,可寻根究底的话,元宵节还真称得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资料图。中新社发杨正华摄

历史悠久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个很古老的节日,如果从西汉时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

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又将夜称为“宵”,正月十五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的夜晚,所以就叫“元宵节”。

它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跟汉武帝创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有关,原本是皇家祭祀,至东汉末年才开始成为节日。

不管怎样,这至少说明,在汉朝时元宵节的地位就十分重要了。

虽然看起来一本正经,又是皇家,又是祭祀……但元宵节传入民间后,很快被改造得极富娱乐性,美其名曰“闹元宵”。

怎么个闹法?《隋书·音乐志》有如下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也就是说,为庆祝元宵节,载歌载舞的人们常常不分昼夜,怎么开心怎么玩。

资料图:重庆安居古城舞龙表演庆元宵吸引市民眼球。周毅摄

在国力相当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变着花样做出各种灯轮、灯树等,还有模仿百物造型的“形象灯”,一眼望去,满城的火树银花。

极尽热闹的“世俗狂欢”

转眼到了市民经济发达的宋代,有了经济基础,人们很快把民俗过出了新花样。不止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据说还有官员派发小红包。

手工业水平上去了,花灯更加精巧。宋代,元宵赏灯活动整整持续五天,逛灯市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还有各色小吃,游人通宵达旦,络绎不绝。

个别时候,元宵赏灯都有可能提前。《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宣和五年时,“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夜。为甚从腊月放灯?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故谓之预赏元宵。”

大词人辛弃疾大概也逛过当时的夜市,所以才在文中感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形象地说明了宋朝灯节花灯数量之多。

猜灯谜随着花灯的繁盛而兴起。人们把写满谜语的纸条贴在花灯上,谁猜中了都能得到小奖励。在娱乐活动缺乏的古代,这样的益智小游戏出现没多久就风行起来,至今还颇受喜爱。

明清以来,元宵节花灯没有太多新鲜之处,但后来却增加了舞狮、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别有一番新意。

资料图。张斌摄

这才是中国古代版“情人节”

除了热闹的活动和各种表演,元宵节还有一个挺特别的“功能”,后来也因此被人唤作是中国古代实质意义上的情人节。

民俗学专家萧放解释,有这个叫法,是因为元宵节是古代难得的两性可以接触的时间。

元宵节的狂欢,给了深闺女子晚上出游的机会。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她们依然能到街市去观赏花灯,尽兴游玩,即便深夜不归,旁人也不会多加苛责。

由此,年轻男女有了互相结识的机会,一见钟情的例子多得很;有些原本便是有情人,只不过借着元宵节来约个会。

大文人欧阳修写过一首《生查子·元夕》,流传至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好不容易出来观灯,女子们往往会费尽心思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可惜的是,灯会上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中如果一时忘情,遗落首饰是比较常见的了。

资料图。申冉摄

所以,古人记载“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大概是很真切的描摹了。

那些与吃有关的往事

除了玩乐放松以外,中国人过节,似乎总要跟“吃”扯上点关系: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更不要说顺口溜似的“冬至饺子夏至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人人都能说上几句。

元宵节依然如此,汤圆就是这个节日的标配食品。

南宋时期,人们也吃汤圆,只不过管它叫“浮圆子”,取起煮熟后浮于水面之意,南宋词人史浩在《粉蝶儿·咏圆子》中记下此景:“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

按古籍记载来看,“浮圆子”的味道应该不差: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满口香甜,饶有趣味。

做法也挺多,煮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蒸食、油炸、炒吃等多种方法,同样美味可口。《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列举过南宋临安城元宵节的几大美食,排第一的就是乳糖圆子,也就是糖馅元宵。

资料图:汤圆制作成一颗颗麻将的样式。陈超摄

有趣的是,根据地域不同,北方多半要“滚”元宵,南方的汤圆则大多是包出来的,做法不同,口感也略有差异。有生意人为了讨个吉利,干脆将其唤作“元宝”。

围坐吃元宵团聚便好

吃也好,玩也罢,元宵节传承许久,早已衍生出难以尽数的习俗:放烟花、摸钉求子、互相送“孩儿灯”、走龙门阵、迎紫姑……令人目不暇接。

它也确实是个相当另类的节日。包括游艺项目在内的许多活动,几乎都在夜间举行,很像一个开放式的“狂欢节”,比起国外毫不逊色。

有民俗学专家说,元宵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但那些活动却远远不只是让大众开心一笑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社会内涵。

资料图。曾开宏摄

过去,人们比较普遍认可中国农历新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实际标志农历新年的结束。不管是汤圆的形状,还是需要结伴出行的娱乐活动,这个节日也在提醒人们,要珍视团聚。

所以,能够与亲人或爱人坐在一起,煮上一锅汤圆同享,元宵节便可以算过得很圆满惬意了吧。(稿源综合人民网-文化频道、中国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