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资源 >> 正文 >> 正文

放鞭炮,贴对联,吃饺子,合家欢春节风

来源:礼花 时间:2023/6/2

放鞭炮,贴对联,吃饺子,合家欢——春节风俗你知多少?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信仰、祭祀与家庭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年味浓郁。

舞龙,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狮文化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守门狮,应该就是舞狮了。逢年过节,用舞狮来调动、烘托喜庆气氛,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喜庆文化。舞狮分为“北方狮”和“南方狮”两大类。舞狮按表演动作,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顺动作,表现狮子的活泼可爱。而武狮则以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云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威猛勇武。中国传统的舞狮一般由三个人组成,一人为舞狮郎,二人装扮成狮子,三人协调配合,表演出各种精彩的动作。

庙会的性质和集市的性质差不多,是来源于汉族人的一种年俗活动。庙会起源于古代时期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这种带有为先灵进献贡品,期间配有音乐演奏,举行跪拜仪式的活动,就慢慢变成了如今看到的庙会样式。现在的庙会时间一般就是定在春节期间,也有在元宵节的时候举办的。举行庙会的时候除了有各类民间艺人的表演外,还汇集了来自南北各地的小吃,非常热闹。我国也是有着几个很有名的庙会,比如客家的走古事,宝丰马街的书会和延安的定亲庙会,都是相当隆重的节日,很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游神是汉族传统民间信仰风俗,古时候各地均有。现在国内主要在福建、广东潮汕和粤西地区流行。游神主要的目的是从宫庙请出神明,春巡境土,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迎神活动一般是在正月举行,元宵节前后最为热闹。

扭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珠江三角洲,人们在除夕夜有逛花街的习俗。花市举行的日期,固定在春节的前三天,即从年廿八到除夕夜,于正月初一凌晨结束。逛花街也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寄愿,比如说在花街买红桃,是取谐音“鸿图”,寓示大展鸿图;买金桔,是取谐音“今吉”,寓示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同时,除夕行花街,有“卖懒倡勤”之意,有童谣就唱道:“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因除夕所有物品降价出售,因此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春节燃放爆竹的同时,民间还喜欢放烟花,这是一种喜庆的象征。烟花又称“焰火”或“礼花”,由爆竹演变发展而成。烟花没有爆竹清脆的声响,但却有变幻无穷、色彩纷呈的图案,令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彩的烟花与声声爆竹相辉映,将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热闹非凡。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目前,依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春节期间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具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

你那还有什么春节风俗习惯呢?不妨分享一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