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优势 >> 正文 >> 正文

42天跋涉4县400公里云南野生象群为何

来源:礼花 时间:2022/10/6
为什么会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90622/7238488.html

自4月16日起,原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群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后其中15头野生象“一路向北”进入玉溪市峨山县,42天内走过4个县跋涉公里。28日,一位峨山县大维堵村村民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一头大象曾被村内一户人家的狗叫声吸引,进入这户村民家吃了家中晾晒的3袋玉米,这户村民当时躲在楼上“一动也不敢动”。40余天的北迁,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万元,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但目前尚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专家分析,象群向北迁徙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有一个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出现迷路状况。”专家称,必须采取多种方式防止象群北迁,逐步返回普洱或西双版纳原栖息地,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也使该亚洲象群得到有效保护。

现场:15头野生象“一路向北”村民:一头大象进村民家吃了3袋玉米

在社交媒体上,近一个月来,不少网友都晒出了看到大象的视频。红河州石屏县的网友小林在短视频平台上上传一段象群成队在林间行走的视频,并配文“羡慕大象,说走就走的旅行”。玉溪元江县网友“刺猬小姐”记录下象群在元江的活动轨迹,视频中,一只小象在水塘中打滚嬉戏。

5月24日,这群“一路向北”的象群进入玉溪市峨山县境内,一度离县城仅米。自4月16日从普洱市墨江县出发开始,这个象群已途径元江县、石屏县、峨山县多地。5月24日晚8时,该象群14头亚洲象迁徙到玉溪市峨山县,在大维堵村一带活动;5月25日下午剩余1头亚洲象也迁徙到大维堵村。截至5月26日19时,该象群进入峨山县双江街道(距县城仅米)。

一位大维堵村村民石先生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他24日晚在村里看见了象群,“我看到了13头大象,主要在村里的稻田里活动。”石先生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其中一头大象因为被狗叫声吸引,进入一户村民家中,吃掉了这户村民晾晒在院子里的3袋玉米。“当时这户村民家人和村委会、街道的干部都待在楼上,一动也不敢动。”

石先生介绍,象群进村后,当地政府部门发布了通知,要求村民不要惊动大象也不要待在自家一楼,“后来我把我们家晒的玉米都收起来了。”当晚10点多左右,象群离开了大维堵村。石先生说,自己在村里生活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村里进大象。

5月25日,玉溪警方在峨山县蹲守时,在老熊箐水库附近发现象群,其中一头年幼小象当天觅食了大约斤的酒糟而“醉倒”在大维堵小寨组,因睡过头而脱离象群,小象醒来后便在大维堵小寨组附近开始了“自游行”,时而在走田埂,时而在水塘里泡澡,时而在地里嬉戏,久久徘徊不亦乐乎。5月25日傍晚,“醉倒”小象终于回归了象群。

损失:40天亩农作物受损当地已将保险理赔列为重点工作

憨态可掬的大象成群结队出现在村落街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但对于大象行经当地的村民,虽也惊奇近距离看到大象,但大象所到之处对当地农作物的破坏也令村民担忧。据玉溪相关部门统计,短短40天时间内,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万元,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但目前尚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石先生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大象踩坏了村里种植的稻田、烤烟等农作物,石先生家里的菜地也有一块被象群踩坏了。双江街道莲花村村民王女士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她在26日看见多头大象在村里走动,稻田里、村里的小路都留下了象群的足迹,而象群行经之处,村民们刚刚种下的水稻也被象群破坏了不少,“我们家的稻田没有被破坏,但是不少村民家的被踩坏了,昨日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商量赔偿的事。”

据红河州林草局消息,当地已将协调保险公司按照程序开展象群进入辖区受损财产理赔工作列为重点。

路线:42天途径4个县走了公里象群所到辖区多次发布预警及防范指南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从4月16日至5月28日共42天内,象群一路向北途经4个县,走了公里,

4月16日,这群野生亚洲象从普洱墨江开始向玉溪元江转移,这是亚洲象的足迹第一次出现在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以外的地区。当天,17头野生亚洲象在墨江县与元江县交界处逗留了大半天,于19时许进入元江县因远镇境内,随后在因远镇、咪哩乡的山间撒欢,其间,有两头大象折返墨江境内,象群剩下15头亚洲象。

5月16日凌晨0时45分,野象群由元江县龙潭乡邑甲冲村孔单下寨小组进入玉溪元江与红河石屏交界的小河底河,凌晨6时07分象群过河,进入红河州境内。随后,在元江县“旅行”了一个月的15头亚洲象进入到红河州石屏地界,又开始了近10天的逛吃之旅。经当地州县乡村工作专班10天全天候全过程开展管护管控,象群在石屏县途经宝秀镇红土地村、立新村、迷都喜、阿旧底、他布衣、茴水村,大桥乡三树底、大桥、干箐沟、他扎莫、他克苴,龙武镇白池刀、白糯村、居得契、左合莫、小雀寨、小江河、上雨则、下雨则等村寨迁徙。

据石屏县委宣传部消息,这一路上,象群作息很是规律,一般早上出来寻找食物,下午躲进树林乘凉,到了晚上又开始他们的行程。在首象的带领下,象群翻山越岭,时而排起长队,时而在树林里玩耍,方向是一路向北,表现出的攻击性较弱,由于象群里小象数量多,它们也很注意保护小象的安全,因此避免靠近人类村寨。在石屏境内,象群迁徙直线距离经过了约40公里,并且在现场工作人员的严密监视保护下,安全地穿过了天猴高速公路和国道线。

5月24日晚,该象群中的14头亚洲象迁徙到玉溪市峨山县,在大维堵村一带活动,25日下午,剩余1头亚洲象也迁徙到大维堵村。截至5月25日下午3点55分,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迁徙至玉溪市峨山县境内。其中,14头亚洲群象于5月24日晚上8点整安全离开石屏县辖区迁徙到玉溪市大维堵村,继续在峨山县迁徙活动,5月25日下午3点55分,最后一头亚洲象安全迁开红河州石屏县辖区,迁徙到玉溪市峨山县大维堵村活动。

因野生亚洲象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易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且移动路线不明,在象群所到辖区,当地相关部门随即成立工作专班,开展跟踪监测,密切观察象群动向,适时发布象群行动轨迹和位置,并做好附近村寨群众的安全引导、疏散等工作安全防范工作,确保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象群安全。

专家:象群一路向北或因象群首领经验不足迷路应防止象群继续北迁

据了解,象群进入元江县、石屏县都是有监测以来首次发现进入上述地区。“这一象群里有一头小象鼻子曾受过伤,因此被称为‘断鼻家族’。原来有12头象,这次迁徙出来一共18头象。在象群一路迁徙过程中,已经有三头成年大象按照原路往南回返,并找到了其它象群。”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长期从事亚洲象的观察研究工作。近期,他一直在元江县与石屏县跟踪观察这一象群的罕见行为。

陈明勇说,象群一路往北,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较弱,但造成了一些农作物受损,“这群亚洲象里小象数量多,它们注意保护小象安全,因此避免靠近人类村寨。”目前,象群向北迁徙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有一个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出现迷路状况。”

为尽量避免人象冲突,当地政府从监测预警到围栏防护,再到保险理赔,采取了多种措施。一名亚洲象监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些年,大象不敢出来吃农作物,因为当时人们会使用各种方式驱赶,对大象有震慑。“近些年对亚洲象保护力度加大,大象知道人不会伤害它了,就慢慢地敢到农田来采食。”大象性格的变化,导致其活动范围扩大,或许也是“断鼻家族”象群长途迁徙的原因之一。

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专家分析,从该象群所处位置和近期活动特点看,有继续向北迁移的趋势。专家认为,象群如进入人口密集的红塔区、晋宁区等地,村庄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网密集,人员管控困难,亚洲象肇事伤人将难以控制;同时,因为食物资源越来越匮乏,象群频繁入户寻找食物,人象潜在冲突隐患激增。必须采取多种方式防止象群北迁,逐步返回普洱或西双版纳原栖息地,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也使该亚洲象群得到有效保护。

提醒:避开“定点投食”点禁止围观或恶意驱赶伤害亚洲象

据介绍,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生活于热带森林、丛林或草原地带。亚洲象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中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亚洲象主要食用草、树叶、嫩芽和树皮,也会吃农作物如香蕉和甘蔗。在早、晚及夜间,亚洲象会外出觅食,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在正常时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觅食,迅速奔跑起来也能达到每小时36千米的速度。

亚洲象群北迁后,云南多地曾发布通告,提醒居民防范。第一,请勿在院子晾晒玉米、存放食盐等亚洲象喜食农作物、食物,避免逗引亚洲象闯进家门。若遇亚洲象闯进家时,不要慌乱,尽快到安全区域躲避,并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救助。

第二,亚洲象受到惊吓后会因自卫的本能对人类发起攻击,若与亚洲象在野外相遇时,禁止围观、挑逗、戏弄,禁止用鞭炮、礼花弹等方式进行恶意驱赶和伤害,应尽快避让。

第三,对亚洲象“定点投食”是一项紧急避险措施,用于引导亚洲象远离村寨,防止人象冲突。若在野外遇到投食点,应立即避开。路遇设置警戒线的路段,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绕道而行,严禁停车、驻足逗留,影响现场开展安保工作。

第四,在亚洲象出没的地区从事生产活动及出行比较危险,极易造成人身伤害。请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