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优势 >> 正文 >> 正文

大萧条,啥样子当人快要淹死的时候,未雨绸

来源:礼花 时间:2022/11/2

1

最近,一些经济学家预测说,世界正走向类似年大萧条的地步,并且告诉人们当前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现金——除了钱本身之外,其他的都是泡影。所以,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是上上策。

经济学家就是这样子,你偏偏缺什么,他就偏偏说这个很要紧。你可以将一些经济学家的话当做没说,因为,你身上压根就没什么积蓄,你正发愁你的赚钱机会越来越少、工作越来越难找。所以,经济学家的劝告通常都是指向有钱人的,至于没钱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积极行动了。

毕竟,当一个人快要淹死的时候,未雨绸缪就显得不切实际了。最务实的办法就是:一方面对时局的判断再怎么悲观似乎都不为过,另一方面要俯下身去,积极行动,努力找到赚每一分钱的机会。至少,当下的状况以及形势的发展告诉我们:“好日子”的确一去不复返了,所谓赚大钱、“一夜暴富”的机会没了。准备过“苦日子”吧——你可能不再像以前一样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了,而且你要控制自己不要再借贷消费。

如果你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历史上的大萧条已经足可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年的大萧条,按照《大萧条》一书的著作者韦克特的说法是:这是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历史,这是一次想起来就会感到战栗的记忆,这是一个随时会变成噩梦并让人从睡梦中警醒的时代。

同样,年的世界,也开始了这样的战栗和噩梦。有很多人把这样的境况的原因归结于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新冠肺炎疫情仅仅是导致这个世界走向衰退的“加速器”,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在此之前也走向了自我疯狂与迷失。

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年的大萧条就是如此。

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并非始终如一的健康。韦克特说,从后来的情况看,它类似于发烧带来的面红耳赤,而不是健康的脸色红润。农业依然在为它-年间浮肿般的过度扩张而呻吟。连同烟煤矿和纺织品一起,它也属于被称为“生病产业”的临床病房。产业剧变的确很大,一种对饭碗的不安全感出现了好几年。甚至早在年,据估计,失业者就有15万之众;到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万以上。

在年10月大崩盘之前的6年时间里,银行破产以每天将近两家的速度发生。

而信用的过度膨胀,是年这场灾难的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一个不计后果的融资继续加速的过程,无论是当时的美国还是企业以及家庭和个人,信用杠杆的作用维持了市场、消费和全世界的所谓繁荣,似乎每个人的钱包都是鼓鼓的。普通人更熟悉像分期付款之类的普遍形式的信用膨胀,最终几乎所有人都成了负债人——金融机构赚取了大把的利息和钱,至于个人和企业,不入不敷出就已经烧高香了。

有一项对当时的研究表明,年收入超过美元的个家庭,其总收入是万个最穷家庭的总收入的3倍。顶层群体的平均收入是底层群体的倍。

“普通消费者所收获的仅仅是不足挂齿的碎屑,就连生产商也只是收获了眼前的那么一点好处。”韦克特在《大萧条》中如此写道。

重要的商业企业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的大公司和少数的超级有钱人,掌握了大多数人的经济命脉和命运。同时,这些大公司和超级有钱人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努力榨取普通人的每一分钱。但普通的老百姓对此,毫无意识和概念。他们也乐于欣欣向荣的景象,包括提前消费。实际上,个人和家庭已经入不敷出。

上述的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来说,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就是我们在最近几年以及疫情之前所发生的常态呢?

“丰裕中的贫困”,成了当时的镜像。庞大的工业文明的基本平衡,在年那一年,开始失衡:工资与价格、生产与消费、机器和人力之间的不稳定关系。

于是,在焦虑不安的繁荣世界上,风暴在10月28日这一天开始就降临了,就像启动阿尔卑斯山雪崩的隆隆炮声一样,纽约股票交易所的“黑色”见证了歇斯底里的疯狂,经纪人们鬼哭狼嚎。

曾纸醉金迷的人们迎来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恐怖的一次大危机,长达十年之久,最终通过一场世界大战的“释放”才被宣告终结。

企业破产了,商店关门了,大规模的失业潮到来,大量的人开始依靠政府救济才能活下来。

到年的三年时间里,10万家企业破产,家银行停止支付,近千万储蓄账户被一笔勾销。由通胀到萧条,万人失业,不计其数的人流离失所。还有不一而足的人选择了自杀。

3

除了上述谈及的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大萧条的出现?

“-年这段时期是从美国国内的一次崩溃开始的,这场崩溃源于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多半是对群体福祉和个人满足之间的关联自私自利地视而不见。”

韦克特在《大萧条》中这样继续写道:灾难帮助美国人记起了他们是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把大车从泥潭中拉出来。这一时期结束于美国卷入一场全球大战的前夕,导致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国家都同样顽固地拒绝承认它们的安全与所有国家的良好状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一个世界”的观念。

大萧条带来的就是很多人的事业。“迷惘困惑,犹豫迟疑,冷淡默然,自信尽失,是长期事业最常见的标志。一个男人不再操心人们怎么看他。头发蓬乱,胡子拉碴,蔫头耷脑,走路拖沓,这些是内在溃败的外在征兆,常常被营养不良所致,失业被证明是一种萎靡病。”

年,对赋闲工程师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4个人当中就有3个人的士气显得更低落。另外一些类似的身体亏空是:当他重新工作时,肌肉无力、协调失衡、缺乏毅力。就像是一家停工歇业的工厂,生锈给它造成了损害。而那些暂时保住了饭碗或者在无所事事与轮班工作之间来回摆动的人,也同样被不安全感的幽灵所纠缠。

“我们认识到,诚实、正直和勤奋,再也不能让你登上顶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位大学生如此说道。诸如此类的担忧,已经席卷了年轻人,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绝望。

更多的人,不愿意再思考,因为一思考就容易让自己陷入深渊之中,或许是难得糊涂吧,“活一天,算一天”。年,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对一位社会工作者说:“这些日子,思考是危险的,请别打扰我。”

大萧条所带来的烦恼和挣扎,让为数不少的人承受了无法忍受的后果。-年间,医院中因患精神病而住院的人数,年增长率几乎是-年间的三倍。而在股票市场崩盘之后,自杀率也随之上升。

韦克特写道:作为大萧条的最后指标,不得不用公费进行安葬的死亡,年的数量是年的三倍多,达到了大约1:10的比例。这是一场人间惨剧。

人们渴望一场新的革命。于是,罗斯福新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再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人们为大萧条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4

年的世界,会继续走向哪里呢?

对于个体来说,努力抓住工作赚钱的机会并且节制消费,似乎比什么都重要。更重要的是,技不压身,身上必须有一门可以吃晚饭的技能。

这个时候,任何的焦虑和惶恐都是无济于事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俯下身去,积极行动。

“等死”是一件最让人绝望的事情。

电影《万箭穿心》(根据作家方方的作品改编)真实的让人看了十分难受。上个世纪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二人还有一个儿子小宝。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无家可归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宝莉的好友小景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

李宝莉没计划过自己的生活,没想过趁着年轻说不定还能嫁个更好的,没想过像个泼妇那样找厂子大闹一番多讹点儿抚恤金,只是直来直去的挑起扁担,以自己能想到的、能接受的最快方式挣钱养家,努力不让这个家散掉,努力造就更好的物质生活。她没有文化,除了出力气,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她没想过,我也没想过。

当儿子高考完毕,宝莉以为可以弱弱的松口气,可是更大的灾难突然来了,这个生活中的全部指望,突然翻脸不认人,要和自己断绝关系。宝莉愤怒了,对着小景哭诉,可是还是不接受小景的“万箭穿心”的说法,那个硬撑着要让自己光芒万丈的女人,佝偻着脊背,一颤一颤的走在丈夫离世的桥上,被一群中学生喊“婆婆”……

“漫天绽放的礼花,映出了她奔涌而来的泪水,这样苦难的生活,到底是因为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豆瓣上的一位网友“丢丢”这样写道。

中国的大地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血肉丰满但遭遇苦难的人们。疫情之下更是如此。而随着大萧条的来临,这样的苦难只多不少。丢丢说:“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人物,他们不起眼,他们不高大全,但是他们总是在努力地活下去,不管到底遇到了什么,不管自己以前遭遇过什么,自己犯过什么样子的错,总之,得想法儿努力活下去。生活,本身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

是的,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有勇气。那么,怎么办呢?

另一部影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结尾处,张大民跟儿子说,如果有人枪毙你,没辙了,你再死,死就死了。如果没有人枪毙你,你就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比啥都强。

5

活着是一件充满着折磨、骚乱、冲突和困惑的状态。我们所谓的常态生活就是每天上办公室,重复再三地经验一些快感,以及其中的痛苦、焦虑、不确定感和摸索的过程。我们已经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习以为常了。我们接受了它,然后就在其中老死。如今,令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所有的一切,我们在“每天都大死一番”中死去活来。

疫情之下,哪里还有什么岁月静好和“我若盛开,清风自来”…家里有孩子的,我们会面对听学不听课的鸡飞狗跳。孤独无助飘荡在外的流浪者们,我们会面对痛到骨子里的无力和说来就来的人间脆断。生活本就拮据但疫情让生活变得更加雪上加霜的,我们会面对“好死不如赖活”的难处——因为,在病毒之下,连“好死”都成了一种奢望。越来越多的共识是,如果经济持续的下行乃至衰退,甚至遭遇新的大萧条,可能连“赖活”都成一个问题了。尤其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生死变得更加的不容易。

如果真的只有一小时可活,水哥或许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纸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我不会原谅这个世界。”因为,我深深地知道,这场灾难本该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我们”罪孽深重,所以才有了不一而足的或满眼泪痕或猝然离世的男人、女人,还有孩子…其实,”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时代之悲。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看了电影《与神同行》,感触颇深。令水哥动容的倒不是片子中的男主角,而是“哑巴”母亲,尽管她戏份不多,但举手投足间可见作为母亲的大爱。身体羸弱的她,却是孩子最坚韧的后盾;骨瘦如柴的她,却是孩子最坚实的壁垒。即使儿子为生活所迫临时起杀意,她也选择宽恕。她才是片子里的“神”,是与孩子一路同行、一生相伴的女神。天下大爱唯母爱。当然,这部片子本意是讲人的罪与罚的,但其背景却很残忍:母子三人相依为命,一个重病在身的哑巴母亲,两个年幼的儿子,生活一贫如洗,如何生存下去?大儿子临时起意要先杀死母亲,而后再和弟弟一起自杀,一家人消失了也就没了痛苦…这是怎样的苦痛和绝望才迫人要做的选择啊?!

突然又想到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跳江而死的事件,那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和无助。

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残酷。所有人都在为生命用力。

“望着那黝黑光亮的头发,四十岁男人悲泣到天明。”寺山修司的这句话,既写实,又令人伤感。

病毒让世界的繁荣幻象破灭之后,天下已开始“大乱”。但别忘了还是要重新出发。俯下身去,积极行动,还有一线生机。

最后,水哥简明扼要地给一份建议:

第一,睡眠是最好的秩序系统。新冠病毒攻击我们的免疫系统,但我们自己不能攻击自己,要首先保证睡眠的时间,不能黑白颠倒。谁的大脑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整理,迟早会产生问题。如果感觉自己不堪重负,是因为意识层中寄存了太多的信息。

第二,尝试通过冥想的方式让情绪飞扬。疫情之下,特别容易情绪烦躁、焦虑乃至抑郁。这个时候,可以做做冥想的运动。由动到静,由分散到集中,由向外转为向内,积蓄或复原自己“生命的能量”。最简单的冥想运动一般包括四个阶段:放松和摇晃,跳舞或伸展四肢,静坐和感觉,仰卧和无为。每个阶段10-15分钟即可。

第三,做出一份关于自己技能和专业的清单,然后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出你此时此刻最可以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技能,并围绕这个技能的落地制定一份行动计划。积跬步而行千里。关键时刻,聚焦核心,起而行之。

第四,无论如何,都要制定一份时间管理表。越是非常时期,越要非常自律。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时间也容易从“指缝”中溜走。

第五,不要心存幻想做大事和赚大钱,而是要学会抓住每一次小机会,做好每一件小事情,赚到每一份小笔钱,同时从现在开始就要节制消费和节制欲望。

第六,病毒隔绝不了关系,要积极主动的去连接外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孤岛”。适时的“帮助”、“求助”与“互助”是最好的关系连接与处理。

第七,制定生活计划与开支计划,注意放慢速度。比如,短期内(一周内),我应该做什么;近期内(一个月内)有哪些事情应该先完成;从相对长远看(三个月内),我准备实现什么目标以及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和努力。当然,在分别的时间周期内,同时要做好开支管理。“抽点时间工作,这是生存的砝码。抽点时间思考,这是力量的源泉。抽点时间游戏,这是好心情的游戏。”总之,不能浑浑噩噩,时光都在刷屏间逝去。

第八,无论如何,即使一无所有时,也尽量对天地万物心存善意,毕竟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灾难和黑色事件,终究会过去的。所以,哪怕在人生低谷,也不要放弃。疯狂地做好每一件事,收集每一个快乐瞬间,用它们回击每一个糟糕的日子。思考可以复杂深邃,行动务必简洁明了。

对了,累了、烦了的时候,听听音乐,大有妙处。请记住:我们每一次扛过最艰难的岁月,就会变得更加的强壮。努力的活好每一分钟,我们的挣扎就不会白费。

本文作者:韦三水

图片来源:Pixabay.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