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到年这10年里,12月26日,在日历上只是普通一个普通的数字,但对于全国的老百姓来说却意义非凡。
在这一天,人们好像已经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里,到了中午大家都会吃长寿面。
从来没有人宣传,也没有文件下达,但人们总是这么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到祝寿的氛围当中里。
因为这一天是毛主席的生日。
在这一天,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中年人,或者是青年人,更甚至于儿童都会用差不多的方式,来表达共同的感情,回顾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祝愿他老人家万寿无疆!
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这一天,除了人们自发式的祝寿,很多友好邻邦、国际朋友也通过不同的形式为毛主席送来了生日礼物。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特意派人送来了苹果,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派专员用飞机送来了香蕉,越南、菲律宾也各送来了礼品。
湖南家乡的人民送来包装精致的名副其实的长寿面,这种面一根的长度足有十米,是家乡人民取其“长寿”的“长”字,特意制作的,把长长的寿面盘成一长圆形,放在盒子里送来,家乡人还送来了礼花……礼物源源不断地送来了。
当然,这些祝寿的礼品,毛主席并不能都看上一眼。有的给毛主席送到面前,有的只是跟他说一声,有的根本不送上来,甚至连说也不说,因为太多了,不计其数,毛主席要是每件礼品都看上一眼,那会要花去他多少时间?
礼品只要送上来的,毛主席过目之后,一般都分给了工作人员。
“你们拿回家里去,分着吃了吧,放在我这里,我吃不了,也是浪费。你们吃了好。”毛主席对工作人员说道。
于是,长寿面、苹果、芒果大部分给了工作人员。
毛主席晚年金日成送的朝鲜大苹果,是用竹制的圆型果篮装着的,篮子得把上缀个红色贺条,上面有金日成亲笔用朝鲜文写的“祝毛泽东主席长寿”几个字。当工作人员孟锦云把这一篮子苹果拿到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把盖打开,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放在手里端详着。
这么大的苹果,的确罕见,但牵动他的情感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奇,而更多的成份却是因为它来自朝鲜这片不寻常的国土。在那里,在那儿的一个静静陵园里,他的爱子、长子毛岸英永远长眠在了那里。
他对来自朝鲜的每条消息,甚至于每次谈起有关朝鲜的事情,他都怀着一种异样的感情。
金日成送来的苹果,又勾起了他对20多年前往事的回忆。
但他又很快地从片刻的回忆之中转了过来:“这苹果,留下两个,其他你们分着吃了吧。”
这一天,中南海毛主席的家里,也显得比平时热闹些,平时总是静悄悄地深宅大院,这天,也能听到些欢声笑语。
本来,毛主席一向建议全党任何同志,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生日,不举行公开庆祝仪式,不接受一切贺喜礼品。
年在延安,正值他50岁大寿。家里人三番五次地劝说毛主席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但都被他拒绝了。最后也只是在杨家岭的礼堂里跳跳舞,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算作娱乐。
不搞祝寿,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
虽然毛主席有了指示,但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崇高敬意,人们还是打了擦边球。
因为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凡属私人友谊的交往,一概例外。因此,许许多多对毛主席怀着崇敬之情的人们都会以私人名义表达对毛主席的祝福。
这天,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李讷来了。她们平时很少来看望父亲,但每次过生日,那是一定要来的,她们都带来了对爸爸的祝福。
毛主席今天没有长久地躺在床上,他自己提出要到大厅里坐坐。
他由张玉凤、孟锦云搀扶着来到大厅里,坐在沙发上。孟锦云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按我们家乡的习惯,孩子要给老人磕头。”
毛主席听了高兴地说:“你的意思是要给我磕头,我可不敢当,我承受不起噢!”
孟锦云听了,很随便地说:“您都不敢当,还有谁敢当,我先给您磕。”说着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跪在了毛主席面前,郑重其事地给毛主席磕了三个头。
毛主席也不时身体微微前倾表示回敬。
见孟锦云磕了头,张玉凤等工作人员也都先后去磕头。
孟锦云搀扶毛主席毛主席此时的心情非常好,他说:“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母亲常常带着我去庙里烧香拜菩萨。那时,我比你们现在小多了,我很信神。一边给菩萨磕头,一边嘴里边念叨着要菩萨保佑。你们今天给我磕头,我不是成了神啦,你们也让我保佑吧!
“我们当然心里也想着让您保佑啦,只不过没说出声来。”张玉凤首先抢着说。
“现在不是我保佑你们,而是你们保佑我噢!”听了主席的话,几个女孩都笑了起来,张玉凤说:“咱们都互相保佑吧。”
这天晚上,毛主席请这几个女孩在他这里吃饭。姑娘们陪毛主席吃饭,有说有笑,吃得很开心。
“这胖头鱼汤,今天味好香噢!”毛主席边说,边用颤颤抖抖的手,又盛了一勺往嘴里送。
张玉凤看见毛主席很费力,赶紧接过毛主席的勺子,为他送进嘴里。毛主席并不为此而感到丝毫的难堪,这已是习以为常了。
今天为了大家欢聚,毛主席坚持自己挟菜,其实平日,一般都是由小张喂他吃饭。
“我提议,咱们都举杯祝愿主席长命百岁。”工作人员吴旭君站起来举着杯子说。
“谢谢你们,祝长命百岁比祝万寿无疆好,但能长命百岁也就不错了,有几个能百岁呢。”毛主席高兴地说。
毛主席与工作人员合影当姑娘们跟他碰杯的时候,他把头微微一点,并不把杯子举起来,只是用手把酒杯向前推一推,示意一下罢了。
此时的毛主席已不能够稳稳地举起个小小的酒杯了,因为他的手抖得厉害。
其实,医生曾判断他手抖的原因,是肾虚的表现,曾用补药,输液给他治疗过,有几次,还颇为见效。但毛主席并不十分相信这些,他还是坚持着“医生的话只能信一半”。一贯反对吃补药,因此,没治几次,也就中断了。
晚上十时,征得毛主席的同意之后,警卫员为毛主席放起了礼花。
这礼花是湖南家乡人们送来的礼物,他们几乎年年如此,送长寿面,送礼花。
礼花是在离主席房间十几米处的窗外燃放的,五彩缤纷的花束升起了,又隐落下去,明亮耀眼的银星向天空奔腾。
毛主席半躺在床上,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向外望着,这是特意为他生日放的礼花啊。
多少次“五一”、“十一”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和战友们,和外国友人,共赏着节日的焰火。那时,天安门广场的夜空,曾使他怎样的陶醉。他和人民在一起,共同仰望着天空,他片刻地忘记了重重的困难,难解的问题。
今日的夜晚,在他的卧室里,与几个身边的工作人员,欣赏着生日的礼花。他却没有出现过那样沉浸的片刻,他对此虽然没有反对,却也没有更大的兴趣,看看而已。
时过境迁,同是观赏礼花,但无论如何他胸中很难激起幸福的热流。
这一天,毛主席的精神比平时好一些,但作为一个82岁的老人,他仿佛并不愿意过自己的生日,因为这个日子并不意味着走向辉煌,走向新生,而是已经日落西山了,尽管晚霞满天时,也有片刻的绚丽,但这究竟是转瞬即逝的景色了。
这时的生日,大概不会给他带来多少欢乐。
这天,毛主席又重复了他平时常说的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每当他平淡地说起这句中国古老的谚语时,他漠然的外表下,也流露着不尽的悲哀。也许是一种对“毕竟东流去”的时光无法挽回的感叹。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在毛主席晚年的境界里,或许也有,或许并不那么强烈。但毛主席毕竟是个伟人,对于生生死死,对于宇宙万物,有着较为深刻,较为清醒的认识。
早在五十年代,当他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时,他的儿媳妇刘思齐悲痛万分,毛主席没有用一般话去安慰她,只是抄录了李白的诗句送给她: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刘思齐看了这首诗,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解脱。
这首诗不正是毛主席对生生死死,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吗?李白的豁达气度,开阔胸襟,对自然、对人生的达观,不正是毛泽东所欣赏的吗?他喜欢李白的浪漫潇洒、豪放风流,喜欢欣赏他诗中所表达的无所顾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夸张得何等气魄、自然、流畅!这也正是毛主席所欣赏的风格。
毛主席很知道自己的身体,凭着他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对自己也会有相当的认识。
张玉凤老人有一次,孟锦云对张玉凤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张姐,我都快30岁了,我真想要个小孩呢,你跟主席替我说说。”
“主席,孟夫子想要个小孟夫子啦。”张玉凤果然把孟锦云的意思告诉了毛主席。
“再等一年吧,等我死了,她再要吧。”这是毛主席的回答。
毛主席也许早已感到,他已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最后一年里,他常常说着那句极普通的话:“七十三、八十四……”
这话是令人相信的,它是人类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生死之后,得出来的经验之谈。有其经验性,有其哲理性。
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但他也和中国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对此相信,相信这有其正确性。
信与不信,交替出现,矛盾着,交织着,又信又不情愿地去相信。谁都说自己会死的,但谁都不相信自己真的会死,即使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
这是毛主席的最后一次生日,9个多月后,即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这一天,离他83岁的生日还有不到4个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