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槐树上开的小花。每年的五一前后,胶州湾及大沽河周边,山峦丘陵,沟坎旮旯,几大山头。到处遮蔽的大槐树上,一串串、一兜兜、洁白如雪的小花铺天盖地。幽香纷纭,沁人心扉。嗡嗡的蜜蜂往返穿梭,酿造的“槐花蜜”甜晰香醇,蜚声海内。
槐树,分“国槐”、“洋槐”。树形高大巍屹,最高可达30多米,径粗数围。羽状复叶,落叶乔木,在我国北方广有栽植。木材坚硬,纹路粗犷。可供建筑、桥梁、农具等使用。用于家具的较少,因“槐”字不祥,半边有“鬼”,迷信人家大多不用。然树龄可延数千年,却又始料未及。
“国槐”花白,有微毒。“洋槐”花淡黄,可食用。“槐花”,性凉味苦。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肝、止血解毒作用。“槐夹”,晒干可入药剂。《本草纲目》对其大加赞赏。“槐花”,摘净、淖水、漂洗。可做饼、包、糕、饺。垫饥充腹,美味可颐。当年青黄不接时期,乡俚人争奔采焉,以此充饥。灾荒年月,上树下海,“瓜菜代”。没有瓜菜的危急关头,槐花、槐叶、槐夹、槐皮,拯救了无数草根百姓的生命,至今人们念念不忘。五月槐花真好;五月槐花真香。
东镇“破烂市”、“仲家洼”;四方“小村庄”、“民众大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人翘指称赞的,就是“五月槐花”。当然这不仅仅专指五月里如云似雪的槐花。更多的,是由衷赞叹“五月”和“槐花”俩口子的传奇故事。
“仲家洼”的“五月”,姓钱。黑粗憨厚,大手大脚大个子。话语不多,讷于言而敏于行。其祖辈逃荒,辗转来青,“洼沿”边缘蜗居,已历三世。“五月”上有一姐,名“二月”。聪明贤惠,无钱上学。拾破烂、捡煤核、以供兄弟唸书。“五月”个儿大,及年长,吃饭耗粮,穿衣费布,一人能吃全家的饭。一锅“槐花包子”,不够他一人塞牙缝。五冬六夏赤脚啪嗒,只有冰天雪地才套双“草窝”。脚太大,穿鞋废。娘为了他的鞋,痠瘫了两手。爹为了他的吃,累弯了脊梁。“五月”至孝,未几不再让娘缝鞋,其脚掌上的厚茧,针扎不透。接过爹的车把,辍学打工。加入“大车队”,呼儿嗨吆。时年上学晚,小学毕业刚16岁。
四方“民众大院”的“槐花”,姓金。纤巧温顺,喜书刻凿。生来残疾,右脚瘸跛,行动不便。父早期岛城有名的细木匠,惜病逝。与老娘、兄长“槐夹”,相依为命。兄长拉大车,力供小妹读书。“槐花”初中毕业,坚决不读,寻思要为家庭谋生计。娘亲老了,弓腰塌背,满头霜发。哥哥大了,愁云满面,已到成亲年纪。家徒四壁,没有隔夜粮,全家叹息。“槐花”精细,盘算良久,决定做个小本生意。“小村庄”,交通要枢。小阳路、小白干路、温州路交叉,大车队运输繁忙,必经之路。“劳动人民休息亭”,歇晌休憩的拉车人比比皆是。在此设摊卖饭,岂不甚好?卖“发糕”,外带免费“小咸菜”、白开水、薄利多销。“发糕”:“槐花”首创。苞米粉、小米面、加“小苏打”,发酵蒸制。色金黄,上插大枣。比饼子窝头煊通好吃,是名闻当年的“乡俚蛋糕”。“槐花”单腿蹦跳,亲自和面打理,娘亲帮忙。蒸熟,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棉褥严裹,放入“冒斗”保温。自腌的咸菜疙瘩,切丝洗净,加辣椒、香菜、“忌讳”(醋)拌匀,淋上两滴香油。休息厅里摆一小桌,一大桶白开水,几个粗瓷碗。哥哥每早驾着大车,全套物什连妹子一起拉来,傍黑再拉回。好在离家不远,期间老娘能来看看,送点“发糕”、开水,或帮闺女解手方便。买卖开张,生意出奇的好。为了她的发糕,好多拉大车的人,宁绕远路到“小村庄”歇晌蹭饭,价廉味美。那小咸菜更是百吃不厌。每年五月,漫山遍野槐树花盛季节,发糕里加掺了槐花,味浓香馨,更是传闻周边。几年后,“槐花”家,渐渐衣食无忧。
“五月”,拉车经年,挣的钱全交家里。自己烟酒不沾,没有嗜好,唯一就是吃不饱。常言:三根肠子闲着两根半。为此爹愁娘疼:“这孩子怎吃不饱哩,莫非猪八戒托生”?粗粮细做,添菜加饭,天天为了他的吃盘算。“五月”知悉爹娘心意,家境窘迫,不忍多食,常常半饱而已。姐姐“二月”常私下塞其几个窝头,聊以添补。几年来,“五月”长得黑似铁塔。膀阔腰圆,力大惊人。其乐善好施,交友诚挚,豪爽仗义。东镇、四方,拉大车的人都喜欢他。“槐夹”更拿他当成自家人,每次出车,都拉他相搒。“槐夹”年长,称其兄弟,一路关怀备至:江湖险恶、诸事留意;行善积德,诚不我欺。终于一天,家传武功,秘密授及。告曰:不可欺凌弱小,要行侠仗义,抑恶扬善。“五月”感恩,刻苦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形影不离。后凭功夫扶弱凌强,维稳一方治安,此是后话。
五十年代夏初,岛城台风来袭。下午天暗似漆,暴雨倾盆。大车队卸货后,北岭坡下遇险。滔滔洪水扑面而来,似天河倒灌,大坝决堤。“槐夹”为救人,伤了腿骨。“五月”揹着兄长,涉水其家。一路,磕磕绊绊如过江河险滩。其家地势较高,幸无大碍。老母翘首盼望,泪雨如注。“槐夹”道:“我有秘方可治腿,惟妹子尚在卖饭,深为忧虑”。“五月”豪气干云:“无妨,有我在”!问清始末,冒雨淌水赶到“小村庄”。“小阳路”已成泽国,三面大水滂沱。休息亭,台阶淹没,栏杆座位上站一秀女,花容失色。“五月”问清,正是“槐花”。
“妹子,我接你回家。”“你是谁”?“我叫五月”!不由分说,将妹子揽上脊梁。腾出一手,将小桌翻转,“冒斗”、碗筷、置入,竟然漂浮不沉。绳索拽紧,揹着“槐花”,水流里,一脚高一脚低,踉踉跄跄回家。“槐花”听其自称“五月”,隐约想起哥哥说过。没曾想,竟是这么个年轻的大黑个子,仪表堂堂,话少干练。女孩子心细,瞧人入骨,联想又多。“槐花”紧贴其背,浑身湿透。两乳浑圆微露,随其走动,蹭来蹭去。不由脸颊赤红,躁动不安。“这与肌肤相亲有何区别”?“五月”心地坦荡,还没奢想这么多,只道:“别乱动,这儿水深”!及回家,老娘声声唸佛,端出姜汤。“槐夹”殷殷道谢,连连摆手。“槐花”这才知道哥哥受伤,连忙嘘寒问暖。随之,“五月”披着蓑衣去北岭坡下,将两辆大车拖回,放“槐花”家。待天晴时,修整备用。
“五月”回到自己家,天色已晚,大雨依然不停。其家在洼沿,居高临下,积水不多。因其个高大,棚户搭建梁圆檁粗,受损有限。随身带一大包,里面全是“发糕”。“槐花”送的,说天不好,卖不了,赶快吃光,不然要“丝闹”。全家围拢,都说好吃。那年月,瓜干当道,粗粮稀奇;白面没有,大米绝迹。“二月”追问,说是“槐花”给的,穷究所以,畅述释然。爹娘大喜,姐姐嬉笑,“五月”莫名其妙。“傻小子,且由他去”!然听说“槐花”腿瘸,又不免心中忧虑。“二月”岁数不小,待闺家中。问及,不语。前年海泊河捡煤核,几个地痞骚扰,幸遇一拉车人解救。至今怀念尤甚,当时吓蒙,又没问恩人姓啥名谁。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不免戚戚。每逢提亲,幽幽曰:“不嫁,弟尚小,帮帮爹娘”。其实,她几乎每天都在留心拉大车的,就是没遇到心仪的人。想托“五月”打听,羞于启齿。
“槐夹”受伤,卧床不起。伤筋动骨,自己料理。“槐花”每天继续摆摊,早送晚接的重任,“五月”自告奋勇承担。“槐花”不露声色,心里恣洋洋的。“五月”看其走路甚不方便,便留心要给她做个柺杖。拉车休闲时,四处转悠,终于在嘉定山砍下一根粗大结实的“丫”状树枝。“丫”的上部,半月形,刀刮细锉夹住胳膊。下部留两杈,一可手握把攥,一可搁置残腿。这根天然的柺杖,修饰的光滑铮亮。“丫”顶包上絮棉;杖尖铆以钢箍。当“槐花”见到,架柺一试,无不如意,比哥哥做的那根舒服得多。惊讶、感动、粉泪簌簌。这根柺杖伴随了“槐花”一生,磨砺的晶莹剔透,几乎成了文物。
迤逦拖拉两个月时间,“槐夹”伤势基本痊愈。忽然“五月”不来了。最初不在意,连续一周,不免着急。“槐花”打听拉车的,都说没见。“五月”大概出事了,“槐花”默默不语。天天愁肠纠结,以泪洗面。娘疼闺女,絮絮叨叨,不知说啥。“槐夹”知道妹子心有所系。那年月,“男女授受不亲”。自从暴雨天在“五月”背上肌肤磨蹭,私下以心相许。每见“五月”来了,神彩飞扬,全家都知道。今妹子垂泪,怎生将息?无奈,晚上悄悄对妹子说:“你拾掇一下,明早我拉你去找‘五月’!”“真的”?“那还有假”!“槐花”喜不自胜,自家闺房辍葺半天,一夜未眠。天亮,催哥启程。“槐夹”笑道:“不急,不急,吃了饭就去”!都说闺女大了外向,“槐花”自忖:“五月”饭量大。临走又拿了一包新出锅的“发糕”、十个鸡蛋。“槐花”娘也喜欢“五月”,喜欢这孩子慷慨侠义,奋不顾身。俺闺女有眼力,出门前叮嘱再三。
“槐夹”拖着伤腿,驾起大车。拉着妹子,在“仲家洼”走个来回,终于打听到“五月”家门。家人听说“槐花”来了,齐齐出门迎接。“五月”高烧不退,迷迷糊糊,直叫“槐花”,全家啜叹。今“槐花”真来了,悲悲戚戚,或能温籍其病?“槐花”见了“五月”病容消瘦,面色青灰,趴其身上大哭。其情真意切,毫无做作,引全家落泪。
“二月”忽见“槐夹”,以为眼花。“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不是千辛万苦要找的人吗?闻说是“槐花”的亲哥哥,惊诧万分。世间真有这样的巧事?“槐夹”见了“二月”,也懵懂记起往事,惭颜点头。爹娘听说,连连夸赞不已。赶快安排茶水餐饭,精心招待。“二月”的心里想吃了蜜,笑逐颜开。
“五月”自暴雨浇淋,忽觉身体不适。咬牙硬挺两月,终于趴倒。“槐花”拭脉呆滞,冷汗潮红。不由分说,立马掏出银针,“耳垂”、“人中”、“心口”、“脚指”、涔涔放血。灌服自带的“两槐蜜丸”,蒙被发汗。“偏方治大病”,经“槐花”这么一折腾,“五月”的病好了大半。带来的发糕、咸菜、鸡蛋,晌午能吃了,全家异常欢喜。尤其“二月”、“五月”各心有所嘱,爹娘见了,满心欢悦。再看“槐花”,貌美心善,灵智多巧。架柺走路无异常人,针灸把脉,能写会算。配“五月”这“傻小子”足矣。
来年春,“槐花”撮弄哥哥提亲。娶“二月”当嫂子,再好不过。“五月”经娘亲、姐姐、手指戳画,剜脑数落。恍然大悟,原来“槐花”看中了自己。想想和其交往的前后,冒雨揹其回家,后脊梁两坨软软的揉搓着挺哪么滴。“槐花”真成我媳妇,我揹她走一辈子都不累!后来她对我关怀细微,柔情似水。给我缝褡裢,给我补裤子,给我发糕吃。尤其病榻大哭,针疗治病。被褥下塞了一双新鞋,像小船。针脚密麻,大小合宜。这是“槐花”偷偷做的,不知她如何搞到的鞋样?她说不能让我天天赤脚扑蹋。娘亲夸赞,姐姐炫耀,街坊邻里都说好。想到此,噗嗤一笑,心里像灌满了“槐花蜜”。
两家结亲,世事天定。双方老人见面,情同一家。相约节俭,双喜同办。虽姓钱姓金,可你家“无钱”,我家“无金”。“金钱”没有,仁义却在。穷哥们简朴相帮,古道热肠。穷人婚嫁,想方设法乐呵呵。乡俚“大车队”浩浩荡荡迎亲,成了东镇、四方奇闻。这也是那个年月,岛城首家,至今唯一。五月的一天,“槐夹”拉车,迎娶“二月”。车上,胡秸搭起“花轿”,像模像样。红绸围拢,彩纸靓丽。车手,人人佩戴红花。沿途威海路、小阳路,槐花吐芬。喇叭唢呐、锣鼓钹鑔、送亲好友、彩礼嫁妆,全在车上。十几辆大车,风风光光。自己会两手的哥儿们,吹吹打打;大车轱辘,吱吱嘎嘎。“民众大院”家门口,大红囍字,人拥如潮,鞭炮齐鸣。“槐花”和几个姐妹,扎了几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满街耀目。“槐花”娘,喜不拢嘴,里外招呼。杀鸡煮肉,酒食款待。“槐花”精心蒸制的“花枣糕”;“五月”学拌的小咸菜,齿颊留香。那时“亲情”厚道,一家婚庆,全院捧场。没吃鸡鸭鱼肉,吃块喜糖,嗑着瓜子。熙熙嚷嚷,闹到半宿。
第三天,“五月”又带着车队、花轿,彩旗、前来迎娶“槐花”。鼓镲、喇叭、原路再来一趟。“二月”携新婿回娘家,搭车同行。沿街众人纷纭,不明就里。后听闻“双亲”、“喜上加喜”,更加惊异。“仲家洼”前,燃放礼花土炮、自造响鞭,震耳欲聋。“五月”的几个发小踩起高跷,锣鼓震响,唢呐呜哇。围观的人群,啧啧称奇。踩着鼓点,“五月”掀起轿帘,抱出桃红柳绿的“槐花”,迈火盆、踏秸路(吉路)。红豆祈福、彩屑飞扬。拜天地、拜二老、再拜“槐花”。众人起哄:掀盖头,搂起就亲。“槐花”嫣然,脸颊绯红。
钱金两家的双喜临门,是“仲家洼”和“民众大院”解放后首次“最排场”的婚礼。其影响力,风闻周边。十几辆木头轱辘大车,吱嘎“迎亲”,如此风光,实属意外。至今,老一辈人笑谈不忘,记忆犹新。
“槐花”婚后,孝敬老人、恩爱夫君、友善芳邻。“仲家洼”百户千家,人口称道。其诸事心慧,识文嚼字。尤其下针清热解毒,去除头疼脑热,针到病愈,更是誉满乡俚。她的雅号“槐花嫂子”,不管老少,人人尊称。几十年不曾离口,是“仲家洼”近百年唯一。
婚后,她掌管“钱绳子”。“五月”不再拉大车,“槐花”让其围绕房舍,漫山遍野种树,随家兄学习木匠手艺。她看中“破烂市”,里面蕴育浓浓的商机。嫂子“二月”接替“小村庄”的摊位,“槐花”在家门洼沿另辟天地。她的“大枣发糕”、“槐花糕”、久吃不衰,蔓延台东、“破烂市”,人人知悉。一天,她将摊位让与公婆管理,说:“晌午收摊,不必耗时”。自己和“五月”沿“破烂市”细觅。她坐在“五月”为其专制的两轮推车上,头顶斜插一把大号油纸伞。手摇团扇,就像诸葛武侯观阵瞭敌。巍巍然,“五月”像尊铁塔,兀立其后,精心护卫自己的爱妻。新婚夜,洞房里。古人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槐花”给他的妩媚缠绵,让他一生矢志不渝。“破烂市”人来人往,见这两人,无不惊奇。数月后觅一地角,搭盖棚户,上挂幌子:“金钱木匠”,专卖家具。她选购厚板,规划尺寸。雕摳、刻凿各种花卉、图案、飞鸟、虫鱼。累积打包,“五月”拉走,哥俩粘贴镶嵌在木箱、矮柜、炕桌、案牍、妝台,打磨精细,刷油亮漆。件件成了工艺品,利润可观。是“破烂市”早期民间木艺的先驱。家离“破烂市”近,后逐渐将销售引向洼沿家里。临街房檐,亲凿一匾,清清亮亮:。其细腻匠心、雕凿技艺,声闻周边。看货选样,预制定做。“破烂市”选购木制品的,无不光临此地。为此“东镇”“四方”两家羽翼渐丰,略有小蓄。“五月”的大脚穿上了“胶九”定制的大码鞋,吃喝不愁,不再饿饥。两家爹娘穿戴打扮,焕然一新,时时挎篮赶集。“发糕小摊”名声在外:“每天两锅,卖光打烊”,公婆拾掇。老俩口子相扶将,光光鲜鲜去“光陆戏院”听戏。洼里知闻炸了锅:“这是老钱家未曾有过的奇迹!‘槐花’真是了不起”!
几年时间,她发动乡邻“养蜂采蜜”、“编篓织席”、“架瓜种菜”、“喂兔养鸡”。庄稼地里不出粮,副业多了可代替。“破烂市”里能换钱,家家脱贫会受益。邻里惠及自身,个个夸赞。自家东镇、四方,生意连连。她两面号令,运筹帷幄;居中调停,亲为亲力。把做成誉满岛城的名牌。两地有口皆碑,功莫大焉。
“槐花”膝下两子,“二月”一子一女,皆婚后两年所生。期间“槐花”告诉嫂子:婚后三两年,不急生孩子。想法子挣钱。有钱,大人、孩子不受屈。“二月”听劝,果不其然。又云:“子女多了太累,两个尽矣”。其超前意念,远见卓识,轰动乡俚。
“五月槐花真好”,“五月槐花真香”。“五月”家“槐花”嫂子,身残志坚,更为不易。她凭才智,造福乡梓。是那“百废待兴”年代的一抹靓丽!她的故事人人述说,流传今天,依然充满了传奇……
作者简介:芦璟,(原名:卢璟)号:文波子。男,汉族。祖籍山东即墨,大学文化。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业余写作,发表文学作品、专业论文。至今先后在省市刊物、报纸、杂志、出版社,发表诗歌、散文、游记、随笔、小说、杂论,数百篇首。现为中国烹饪协会会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青岛作协会员。国家特一级烹饪大师、鲁菜大师、古汉语文学客座教授。青岛广播电视台特聘“长期直播节目嘉宾”。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