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父母就一个技术活,但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了。这个问题,国内外都一样。找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并非是一味要我们埋怨自己的父母,而是让我们正视曾经存在的问题,帮助你消除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你隐藏多年的自我得到释放。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而存,我们接触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参照标准,于是我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模仿父母的行为,把家中获取关于自身的信息全盘接受,并当做是普世真理。
健康的家庭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然而很多时候,父母自己在保持稳定的情绪或健康的心态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但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会反过来要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的父母从先辈那里继承了一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但是有毒的家庭的体系就像是落后观念的土壤,这样家庭的父母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他们持有的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观念,他们会认为:
l无论怎样,孩子都要尊敬父母
l凡事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
l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不良家庭体系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原生家庭》里列举六种“不完美”父母。
自从出来了原生家庭这个词语之后,生活中的不幸福好像或多或少的都能扯上关系。不自信是因为从小缺乏鼓励,不会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因为父母给的疼爱太少,没有一技之长,是因为父母不重视教育,总之,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与原生家庭沾上边。
在没有看《原生家庭》这本书之前,一直以来我也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性格懦弱是因为父母从来不关心我的感受,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是父母教育的缺失,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童年的不幸。拿到《原生家庭》这本书时,一直没有勇气翻开,内心充满恐惧,很害怕书中的内容会刺中我的痛点,害怕积压在心中的问题不得不拿出来面对,更害怕唤起内心不幸福的某些记忆和片段。
然而,看完这本书之后,所有的雾霾和担忧全部消失了,里面的案例没有一个是我年少时所经历过的,我的童年,我的父母并不那么糟糕,是我一直再给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和借口罢了。如果你也有我这样的困惑,建议可以拿来读一读。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有自己的工作室,书中的案例都来自于接诊的客户。
书中一共有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不健康的家庭行为模式,苏珊·福沃德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不良家庭。
书中有讲到一个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叫做操控型父母。操控型父母并不是有多么可恨,而是对孩子关心过度,任何事情都要干涉,孩子没有任何的选择的自由。这几年,年轻夫妻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导致离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婆媳关系不融洽。我们看到这个离婚的理由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控诉丈夫的无作为,在老婆和老妈之前无法做出平衡。深究其原因,也许丈夫并不是天生的懦弱,而是从小来自于婆婆孤独关心。
第二部份讲述的是如何走出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原谅父母的伤害。
书中有讲到要想走出这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不一定要与父母断绝关系,而是先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当意识到自己身上带有的性格缺陷时,应该想办法走出去,而不是任由不健康的心理持续发展下去。
当意识到自己的性格有缺陷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坦诚的面对自己,寻求帮助,尽量的走出这个误区,而不是一直让自己深陷在里面爬不出来。不久前,北大学子自曝多年不回家,就是想远远的逃离自己的原生家庭,这是自我救赎。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能够遇到那么一个人,带领走出心中的阴暗。如果遇不到,那么自己就要想办法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余生的路还很长。
看完《原生家庭》这本书之后,心情格外舒畅,多年的心结终于打开。父母其实从未亏待我,只是他们能力有限,毕竟第一次做父母,有缺陷也是正常的。
这本书的案例非常丰富,除了内容有点啰嗦之外,帮助认识父母类型,以及不健康的家庭关系非常有帮助,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建议可以拿出来看看,它会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东野圭吾
有这么一群人,在他们童年时期经历了一个孩子不应该承受的事情,比如虐待、被迫照顾父母、遗弃等,而这些经历带来的情感伤害,像毒素一样蔓延到孩子的身心,随着孩子的长大非但没有消退,反而不断加深,甚至在孩子成年后持续影响到他的工作、生活、感情等方方面面。而他们又因为道德、观念、情感上的束缚,即使成年后也未必能够直面当年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更别提撇开父母的灌输和影响、保持自己感情上的独立性了。
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则通过对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归纳出七种不良家庭模式,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中走出来,打好手里的牌,成为自己的主人。
尽管我们无法抹去过去承受的伤害,也无法扭转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我们在能够直面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之后,去思考自己做些什么可以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行为策略,遵循这些方法,你将会发现与父母及其他人相处的新模式,你将重新界定自己,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对此,苏珊提出了改变的五个步骤。
首先第一步,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哀悼我们从未得到渴望已久的父爱和母爱的事实,而不是弱化和抹杀曾遭受过的伤害。
第二步是正确理解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这是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的重要一步。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感受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事实上所有的感受,都来源于我们内心的观念。例如当我们令父母失望时,我们会感到内疚,但是当我们深究感到内疚的原因,我们可能会发现那些原因根植于“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如果和父母对抗我会永远失去他们”之类的观念,现在只要你找到了感受的根源,你就可以开始控制它了。
第三步是对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进行自我界定。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自我界定是一种情感上的独立,这意味着你可以做你自己,忠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你的父母也无需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自我界定要求我们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第四步是不再自我惩罚,并对自己负责。你必须认清主要的责任方,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的责任的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你将自损行为的责任全部一脚踢开,也不是鼓励你抱怨“全是他们的错”。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免除,并不意味着同时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责任。
第五步是给自己一份奖励.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曾说:任何你所鼓励的行为,都会受到强化。当你希望一件事情能够坚持下去,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予鼓励,将之强化。
改变信念,并开始新行动后,一定要奖励自己。
最后一步是与父母对峙,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对峙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他们实情,并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对峙的时候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切记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如果此时你能坚守立场,那么不论之后发生了什么,你就是胜利者。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在家庭这个大熔炉里锻造出来的,在这熔炉里交织着祖祖辈辈的爱、嫉妒、自尊、焦虑、快乐、内疚种种复杂情绪,这些情绪此消彼长,在家庭成员的态度、理解、相互关系构成的海洋里不断翻腾。而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是难以消除的因子,在情感的海洋里一代一代地翻腾,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帮助我们抽丝剥茧,直面被原生家庭亏欠的自己,找到深埋我们内心深处的种子,帮助我们将衡量标准从父母的意见转变为自己的想法。遵循着这本书,即使你还不能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可以逐渐抵御他们的否定带来的焦虑,因为你不再需要他们的认可,你正在成为自己的主人。
代际传承,指的是每一代人的价值观、想法和体验,都将受到上一代的影响和塑造。
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大概率能在其父母身上看到痕迹,而父母的这些痕迹,又是来自于祖辈,这是多代传承的结果。
比方说,一个家庭温暖、和谐,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也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而如果一个家庭充满暴力、冷战,那么孩子长大后,要不拒绝亲密关系,要不重蹈覆辙。
正如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言: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影响到这个人的性格、三观、思维、习惯,这种影响是毕生的,难以磨灭的。
许多人都希望走出父母的影子,却终其一生也难以摆脱。
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如同轮回般的悲剧,无疑是让人窒息。
但更重要的,还是反思,如何斩断这种悲剧的延续。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如果不去直面,不摊开来真正“解决”掉,伤害是一直一直持续下去的……
我们爱自己,也爱我们的家人。爱一个人不是说替他为他的言行承担责任,更不能让他受无妄之灾。
、
我们要弄清楚父母的责任是什么,父母不该让孩子承担的事情有哪些,不要背着黑锅去“原谅”,自己坑自己还觉得多么崇高善良……、
正如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原生家庭的伤痛如果不被看见,一生都难以幸福,甚至遗传给下一代。
只有觉察,勇敢地去面对、去治愈,才有可能终止不幸的轮回。
恋爱,是我们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去靠近一个人,又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去伤害一个人。
一段感情往往开始于你对一个人的欣赏和钦佩,延续于你对这个人的包容和迁就。可是,很多人都参不透这样的道理。导致一段婚姻盛大地开始,最终却潦草地结束。其实,每一段走向终结的婚姻,大多都有一个类似的原因:
对待婚姻有着不正确的姿态。把婚姻当成恋爱,你就输了
老公明明就睡在身边,却连一句话都不愿意多说。下班回家看见他那张脸和乱糟糟的屋子,就气不打一处来。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什么都要争出个输赢来。
对比结婚前呢?两个人恨不得抱着手机聊到天亮,经常到深夜才恋恋不舍地互道晚安。一到休息日就拉着对方出去玩,恨不得24小时黏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老公都会主动认错,绝不让她不开心。她最后说了一句话:“当初怎么就和他结婚了?我快被这些鸡毛蒜皮整垮了。”虽然是多年老友,但我只想对靓靓说:“真的不是你嫁错了男人,而是你搞错了婚姻。”多少人误以为,婚姻生活是恋爱的延续。可婚后却发现,等待自己的不是甜蜜和温柔,而是无尽的争吵和抱怨。柴米油盐、孩子父母没有一样不需要自己操心。可你能说这不幸吗?我只能说它很真实,平淡的真实。说到这儿,想起了白岩松描述过的一个婚后状态:老公坐在沙发上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报纸;老婆在那儿织毛衣,偶尔看下电视;孩子在那儿写作业,一晚上没几句话。过一会儿,夫妻俩泡完脚说:“睡吧。”这种状况怎么样?很多年轻人说,快离了吧。但其实,人到中年,这是能想象到的最幸福的日子。生活不会天天放礼花,礼花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偶尔放一下。真实的婚姻,不是谈一辈子恋爱。而是你发现,能这样平淡到老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一个人决定踏入婚姻最好的状态,不是为了追求爱情,而是准备好拥抱平淡。婚姻是场局:要么分开,要么双赢有句话说:“生活就是5%的幸福和5%的痛苦,剩下的90%都是平淡。”那些能熬过平淡的婚姻,一定离不开夫妻的共同经营。
《三十而已》中钟晓芹说过一句话:“婚姻是避风港?可都想避风,谁当港啊。”
只有两个人在风雨中努力稳住船帆,才能最终抵达港口。结婚不是目的,幸福才是归宿婚姻中,那些懂得经营的人,都把日子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夫妻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们把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面对一地鸡毛的婚姻,能挽救的,总得继续经营。这不是妥协,更不是凑合,而是现实。不能挽救的,那就果断抽身。这也不是胆怯,更不是逃避,而是勇敢。人终究会明白,婚姻带给我们的难题皆是修行。修成的,两个人携手到老;修不成的,一个人洒脱转身。苟且和凑合,从来不是生活唯一的选择。因为人生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幸福本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