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介绍 >> 正文 >> 正文

算是一部上乘的战争片吗

来源:礼花 时间:2023/4/9

《 》自上映起就获得了各种荣誉:连续数天票房日冠、上座率日冠、场均人次日冠、总人次日冠、排片日冠等等。这些荣誉能够说明影片是上乘之作吗,个人认为它还差那么一点,虽然叙事上是在同一时间线上用不同视角解析战争的残酷,但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视觉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美军的“黑寡妇”只是象征性的扔下几颗炮弹,我 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在空中抛物线式的划过,这些过于简单的 让战争的残酷性大大减半。总之,讲故事的方式很不错,但最终的呈现却让影片的精彩度打了折扣。

《 》讲述的是抗美援朝中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虽然影片有所改编,但这场战役是真实存在的。 的片名指的就是一条河流,在朝鲜交界处的金刚山下,它最宽处有60米,要想通过这条河必须借助桥梁才可以。为保障战役中的交通运输和部队运动,建制工兵们架桥72座(长余米),同时还要应对雨季到来河川涨水,又配发了各式门桥47副、苏式浮桥2套、中型橡皮舟和折叠舟36支、橡皮浮桥米、苏式浮水衣余件。

这部影片从立项开拍到上映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全方位的讲述这段历史事件,恐怕是一件难以完成的拍摄任务。因此,影片是从修建其中一座中水位重桥展开的,但我们若只是重复的展现修了炸、炸了修这座在 上37米长的桥的话,一定会让观影者产生审美上的疲劳。可是,在同一时间线上,通过士兵、对手、高炮连的视角展现修复一遍遍被炸得千疮百孔的这座中水位重桥,影片就变得不一样了,这种赤裸裸的展现残酷战争的方式会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加珍惜如今这美好的日子。尤其是结尾处,用一个伤兵的旁白加对手的旁白让这座再一次被轰炸的桥得到了重生,它成为了屹立在我们心中永不崩塌的桥,可以说,这样的收尾让整部影片得到了升华。

但是,由于拍摄时间短暂,两个月赶工出来的影片避免不了会有一些瑕疵。

白马再一次出现

这段戏应该是管虎导演执导的吧。

为了躲避敌军轰炸,当敌机飞走后听到信号的 战士在从隐蔽的草丛中出来,镜头俯拍是漫山遍野中人影在移动,非常的震撼。但是这种情形下高连长却骑着白马指挥隐蔽的战士们,在墨绿的山林中骑着一匹白马,真的是一个明晃晃的信号塔了。当敌机开始轰炸时,这匹白马开始奔跑消失在镜头外,最终也没有解释它代表了什么。因此,它是一段不可有必须可无的龙套角色。

其实,高连长完全可以走着出现在影片中的一个角色,那匹马还是回到该出现的影片中吧。

同一时间线不同视角并不代表复制画面

在士兵、对手、高炮连这三个视角的部分出现了很多重复镜头,有人拿把这一手法叫做“复调叙事”,并举例日本经典电影《罗生门》,说它所采用的便是这种手法。我觉得这是问东在回答西,《 》用“复调叙事”这种方式讲故事讲得很完美,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复调叙事”并不是把上一个视角的画面拷贝粘贴到下一个视角画面中,虽然在画面中用旁白、字幕提示,但观感还是不太舒服,毕竟这是一部影片。也许, 能解释清楚的就是时间段素材不够了吧。

对手的牛仔帽

对手驾着战机在空中喝着小酒戴上他的牛仔帽开始和炮兵连周旋着,我在想,他的帽子用粘在头上的吗,因为战机高速飞行时也刮不走他头上的帽子,尤其是战机在躲避炮弹时,我不仅担心他的帽子会掉,还担心人也掉下来,毕竟对手是在敞篷酒驾战机的。

敌军投放炸弹

据统计,为了炸毁 上的桥,敌军共投放炸弹枚左右,炮弹超过枚。但影片中“黑寡妇”呼啸而来后只投放了几颗炸弹就飞走了,而且影片中远景表现轰炸时,炸弹基本都在水中爆炸的,但我们的工兵却艰辛地在修复被炸得千疮百孔的桥,这让人觉得不太合乎逻辑。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的

黑寡妇轰炸过后,我们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射向敌军基地,就像影片中我们的士兵说的一样“喀秋莎好美”。是的,很美, 做的像节日里的礼花,火箭炮的威力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暂且理解为时间太赶,做不出精致的 吧。

但是,总的来说,这些小的瑕疵并不太影响这部影片,《 》还是能够称得上是一部很精彩感人的电影。但是,严格说,这些细节上的小瑕疵就不能让它成为一部上乘的战争片了。

感谢能够为我们奉献一部这么精彩的影片,我们不能忘记在抗美援朝中流血的勇士们,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