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南部山区,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30公里。昌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歙南第一村”之美誉,是“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现存有元、明、清古建筑余处;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新安江支流昌源河穿境而过,境内最高峰为龙王尖,走入昌溪如入世外桃源。今年6月,我很荣幸被安徽省委选派为第八批驻村干部,来到昌溪乡双源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时限为三年,往后的一千零八十个日子,美丽的昌溪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昌溪村的历史概况
据文物考古发现,汉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唐代时,形成村落,起村名曰“沧溪”。至南宋绍兴年间,吴姓迁来昌溪定居,更村名曰“昌溪”。昌溪呈蝶形,北依来龙山、朱岗岭,东连沧山、福金山,西临安岭、西山,南傍昌源河。村头村尾水口古树参天,村后来龙山林深木密,清澈见底的昌源河上架有三座木桥、一座石拱桥,砌有水埠八处。村中前街后路,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多条巷弄纵横交错,点缀着几百栋古民居及古庙、宗祠、书院、亭阁、园林、陵园、牌坊、水塘、古井;昌溪村东北角有沧山源自然村,其村呈燕窝形,故称“燕窝山庄”,此处古民居一律不开正门,以便燕子自由地从天井入宅垒窝;西南隅的周邦头村呈船形,村中自古不掘井,以确保“船体”安然无恙。有诗为证:“蝶飞千山村吉祥,船行万里人平安。燕舞碧空志千里,昌溪黎民万代昌。”可见祖先选择村址匠心独具。六顺堂内自明初永乐至清末光绪的多年间共出了4名进士,19名举人,23位贡生,74位秀才,县丞以上官员77名,这对人丁不满三百的小村来说,世之罕见,人称“秀才村”。“父子甲科”“父子进士”“叔侄同榜”匾现存周氏宗祠。如此底蕴厚重,文化灿烂的徽州古村落,如此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魅力村庄,怎能不叫人恋上她,爱上她。
昌溪村的名人轶事
昌溪的商人在泱泱徽商中独树一帜。在徽州广泛流传着一名俗语:“吴茶周漆潘酱园”。“吴茶”“周漆”指的就是昌溪人所从事的茶业和漆业。茶与漆为徽州的著名特产,是徽州商人经营的主要项目,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昌溪人凭着吃苦耐劳、精明守信和公平竞争赢得了自己的成功,使这两个行业在全国独领风骚,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徽商形象的缩影。
歙南首富吴炽甫
吴炽甫(-年)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乡人称其为“炽甫老大”。他继承父辈的吴恒瑞茶庄,增设吴星聚、吴兆祥茶庄,又在宣化府、天津设批发店,在福建开办吴同德茶厂,收购黄山毛峰、竹铺大方、屯溪绿茶、休宁松萝、街口烘青发往南京、福建“同德”茶厂窨花,集收购、加工、窨制、批发、零售于一体,经营范围遍及皖、浙、苏、闽、赣、鄂、冀、辽、京、津诸省市,成为当时徽州最大的茶商,歙县南门首富。吴炽甫为富而仁,曾捐0银元重修昌溪石拱桥,在昌溪购地70亩,以其租息资助贫困子弟入学。“枫林夜读”是昌溪八景之一,有诗赞曰:“灯火点点透窗棂,书声琅琅入树丛。漫道三年板凳冷,他年折桂步蟾宫。”
油漆大王周友仲
周友仲(-年)年少时头脑敏捷,处世稳重,为人和善,为父亲和外祖父开设的漆行而奔赴四川、陕西、湖北各生漆产地收贷。友仲40岁时,父亲和外祖父相继去世,他以祖辈开创的基业为依托,并发扬光大,在湖北老河口设“利生裕”漆庄,资金达20余万银元,此后又在杭州、绍兴、临海、宁波等地添设门市部,如“永泉汇”“同茂隆”“新泰泉”“泰丰”“长吉”等商号,一时名声大振。年,他曾投资上海万里漆油厂股份有限公司,兼在宁波经销该厂出品的“帆船牌”各色瓷漆。年友仲慷慨解囊,赞助浙江省兴建天长公路。世人称之为“油漆大王”。
经学大师吴承仕
吴承仕(-年),字检斋,24岁那年在举贡会考时取一等第一名,钦点大理院主事,民国元年任司法部佥事,后倾心教育事业和经学研究。历任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国学系主任,不仅是闻名国内的经学大师,而且追求马列主义真理,他是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学者。承仕于民国25年(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与共产党人齐燕铭、张致祥等组织参加"一二九"运动,营救了一批革命同志,又与张友渔、杨秀峰等组建中国启蒙教育会。逝世后,延安各界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等撰写挽词、挽联以志悼念。
昌溪村在历史上可圈可点的名人太多,颜料大王周宗良、武术大师吴志青、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国画大师吴淑娟等等,文化名人灿若繁星。
昌溪村的历史古迹
昌溪的古建筑凝聚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精华。村中古祠堂星罗棋布,计有:太湖祠、寿乐堂、承恩堂、怀远堂、理和堂、细和堂、明湮祠、思成祠等。有十大古迹:太湖古祠、荷花古塘、历劫古树、忠烈古庙、护村古墙、三眼古井、九子古巷、寿乐古坊、泰昌古桥、六份古碓;还有十大文物:朱元璋题额“第一世家”、海瑞手书“务本堂”、宋宣和二年画象、康有为题“实事求是”匾、王茂荫撰(资本论中提到唯一中国人)拜寿序、李鸿章“一门忠烈”匾、象牙朝笏、苏绣龙袍、嵌象牙床、庙坦嵌石画“丹凤朝阳”;村中周姓建有周氏宗祠、亮公支祠;徐姓建有爱敬堂。一村之中拥有10多座祠堂,实为罕见。
太湖祖祠
太湖祠始建于南宋(年)。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生活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主墙角翘起,八只大鳄鱼凌空而立,马头墙高低错落,麒麟怪兽傲立其间,交替起伏,优美的韵律令整个建筑群显得既壮观又优雅。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柱上悬挂的一幅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它告诫吴氏子孙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屋脊的八条鳌鱼栩栩如生。更有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广场上搭花戏台演出村人自导自演的节目,或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煞是热闹。
寿乐木坊
寿乐木坊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寿乐堂,规模虽较祖祠小,但建筑艺术极为精湛。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前后三进,正梁长13米,高1米,为徽州第一大双梁。天井围栏的十二块石料选用带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祠前的木牌坊(全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一绝。木牌坊是员公支祠的门坊,四柱三楼。四柱为优质柏木,用抱鼓石紧抱,上部木质宫殿式,明间高出次层一层。匾上楷书“员公支祠”,高瓴垂脊,八角翘起,圆檐滴水。《中国建筑史》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即公元年。由周龙孙第七代孙周廷器等倡导建造,是周氏古村最大的宗祠。主体建筑面积.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十五载。
周氏宗祠选址堪具匠心。座北朝南,北靠来龙山,青松翠柏,古木葱茏;门临昌源河,绿波荡漾,流水潺潺,南面对河,元宝山尽收眼底,蜿蜒起伏,似笔架又似苍龙腾飞,令人遐思神往。祠前辟有上下两个大坦,全以卵石缀成,通街大道,穿坦而过。正门之上高“周氏宗祠”“钦点主政”“恩赐进士”“四世二品”等匾额。正厅左右大梁之上悬挂的“进士”“文魁”“少廷尉”“吏部尚书”,匾额昭示着周氏的显赫功名。横梁两端有一米大小诸仙木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厅内四根一人合抱的茶园石柱和两根一米五腰围的白果木柱挺立其间,浑厚庄重,气势非凡。
忠烈古庙
忠烈庙长17.2米,宽14.2米,共分三间。左间供了土地菩萨、社公、社母神,以保昌溪五谷丰登,烟火不断。右间供了关帝及关平、周仓神像,以保昌溪四季平安,德义永驻。正间供了汪公大帝(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以保昌溪人丁兴旺,百业昌盛。忠烈庙柱子上分别悬挂有楹联曰:“德被生民永享春秋祭,功封社稷丕昭今古隆”“英雄千古山河壮,忠烈一心天地长”“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庙前广场占地约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等图案。广场前石磅下是横贯东西的长街,“S”形玉溪(村里人称此溪为八老爷的玉腰带,故称此为玉溪)从护栏下淌过至沙墩处入昌溪河,庙后的古银杏及庙前的古鸳鸯槐、古龙凤樟,构筑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心公园”。
特别值得一提是——宋代酒肆茶楼。酒肆茶楼位于木牌坊右侧,该楼建于明代中期,属防宋代风格式建筑,古楼呈古朴之风,窗栏图案用小木条组合成“福禄寿喜贵”等字样,造型奇特,寓意颇深。此外,在一个村落中,石、砖、木牌坊皆备,全国独有。置身于白墙青瓦石板路的街巷之中,足以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昌溪的风土人情
祭八老爷
每年二月十八、十月十八分别为庠里、田干祭拜八老爷的盛典。这一天的八老爷身着苏绣袍,头戴紫金冠,腰系玉带,手握铜锤,慈祥的面容中透着威严,端坐于太师椅上,由八位身体魁伟的中年大汉抬着。前有大开锣开道,接着是五面五色旗,十幅蜈公幡,六十门冲天铳,十副锣鼓错落队伍之中。燃放爆竹者所背的爆竹袋都十分精致,上有彩色苏绣图案。还有数个管乐队轮番吹奏喜庆的乐曲。游行队伍长达一里多。人们如此隆重祭拜八老爷,一是感谢他父子(父亲是威震六州的越国公汪华)为一方百姓带来幸福安宁,二是希望他永远为昌溪百姓消灾造福。游行结束后,大典转至太湖祖祠举行。节日的祖祠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前进两边议事厅设有猪羊等牺牲(猪是为大典特养的,人称"十八猪",每头均在斤以上),它们头插宫花,身系红腰带,昂首而立。主厅掌壁上悬挂着吴氏先祖画像,桌上的供品绚烂多姿,荤素搭配,十三荤,十三素,十三种各式干水果,两斤重的大红蜡烛十对,外加各式宫灯,厅内灯火通明,数十个红绢跪垫一字儿排开,以供族人祭拜。每进各有两名礼生(相当于现代的礼仪先生),他们按程序唱喝,其声宏亮,其容端庄。朱元璋御题的“第一世家”匾额及其他匾客也披红挂彩,气氛热烈而祥和。祖祠两边生活区内为工作人员、参观族人准备了茶水和膳食。入夜,祠前花戏台上好戏连台,台下数千观众驻足观看。在大典举行的同时,族人还派出两支精干的队伍前往西溪南(昌溪吴氏始祖吴一之诞生地)、休宁石舌山(徽州吴氏始祖吴少微居地)祭拜先祖,显示吴氏源远流长,子孙繁昌。
嬉灯舞狮
昌溪灯会的建立据说自仕昭公(昌溪吴氏九世祖)始。每逢春节来到,灯会便组织嬉花灯活动。昌溪的花灯品种繁多,工艺精良。有标语灯、财神灯、十二生肖灯、十二月花名灯、戏剧人物灯、花担、走马灯等等。还有胜利狮、中国龙。从正月初一到元宵佳节,都有嬉灯、舞狮活动。花灯队伍长约里许。入夜,各式灯内烛光齐明,锣鼓迎春,竹(爆竹)报平安,龙狮起舞,百“花”齐放,好一派节日喜庆气氛。
舞草龙
早在宋代以前,昌溪人建桥修庙以龙字命名,如“龙滨桥”“龙庆桥”,元代建“忠烈庙”即“龙关庙”,村头有地名“龙坑头”,村中有“千年龙凤樟”,村后有“来龙山”等。由此可见昌溪人对龙喜爱已久,于是节日舞龙活动便开始流传了。“草龙舞”选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此时正值气候渐变干燥,为防火患,提高村民的防火意识,故在中秋团圆日举行舞“草龙”活动,一来可以增加节日气氛,二来可以广泛提醒村民防止火情,保一方平安,同时还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扎制草龙的材料主要是竹篾、稻草、麦杆等,一般长20米,在手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手下,草龙形状酷似真龙,龙头威武神气,龙鳞清晰可辨,龙体遍插神香,轻巧机灵且活节相连,便于舞动。入夜,舞龙队伍从村头出发,途经村中主要街道,直至村尾。所到之处,锣鼓声、爆竹声不绝于耳。经商的店铺此时也会敞开大门,用爆竹、百子迎接神龙的到来,图个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草龙”随着锣鼓声翩翩起舞,或摇头或摆尾或盘旋或昂首。在表演结束后,又会用礼花将神龙送至下一站。行至村尾,在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将“草龙”送入昌源河中,龙归大海,举村平安。
昌溪,只是偏于皖南一隅一个普普通通的徽州古村落,鲜明的地域文化背景,深厚的徽商经济,业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借用昌溪乡贤的诗句,表达我对第二故乡的期许,“春风三月涨红雨,桃花浪暖鱼化龙。昌溪之清尚可隐,此时归作人中仙。”最后以清朝诗人汪明霓的诗句结尾:“歙南已名村,而今再向前”。
文
凌文
责编:李克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