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节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通过小编前面所述,我们已经看到,从市场的原始形态一集会集市,到初级市场形势一-集场,再到城镇、城市,反映了集贸节日在各民族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商品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广大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
这一规律,对于亟待脱贫致富、跨越几个台阶才能赶上现代化步伐的西南民族,也是必经之途,尽管在走向商品经济、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指明这一发展方向是必要的。我们不能因强调西南民族的社会经济的特殊性而放弃发展的要求与可能。而应寻找西南民族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之间的契合点,在市场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西南民族节日dajihui必须看到,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改变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单一经济模式,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才能使西南民族的市场发育状况日趋活跃。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活跃,一些过去在同一经济模式中显得意义不大的产品,一旦加人国际经济大循环,便身价倍增,以已之长,补人所短。云南省发展烟草、橡胶、蔗糖、咖啡等产品的优异成绩,说明了只有在大规模的经济交往中,在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大市场概念下,各民族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封闭自给的经济模式只能满足最低限度的温饱问题,甚至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因而,大力发展市场,加速产品流通,在不同产品、不同产业的对比互补中,促使西南各民族充分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譬如20世纪90年代初效益不错的云南省红河州元阳罐头厂,注意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引进技术,所生产的王国饮料打进省外市场,使哈尼山乡的经济之花开出了硕果。
南省红河州元阳罐头厂如果不是进人市场,这些资源在本地并未表现出很高的价值。但是,在强调必须大力发展西南民族市场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西南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例如在市场问题上,其特殊性体现为节日集会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行为惯性,即便在已产生了日日为市的市镇、城市,还依然充当着“市场”的角色,集会兼集市的双重功能在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不仅不曾减弱,相反却达到了奇妙的融合。如今西南各民族的大型节日,同时是大型的物资交易会、经贸洽谈会、订货会,在吸引国内外客商和扩大交易规模、品种方面都为平时的市场所不及,这乃是得益于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深厚底蕴的诱惑,以及节日的集会兼集市传统的铺垫。明智之士早就看到这一点,于是顺水推舟,推波助澜,开创了“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新型节日形式。
西南节日jihui年首届云南民族艺术节的文化经济双丰收,便初尝成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地州一级的传统的三月街、火把节、泼水节循此思路,将经贸洽谈、投资考察、贸易、旅游观光、度假、歌舞调演、民族运动会等纳人节日内容,声势浩大,使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县一级也不甘寂寞,纷纷挖掘、推出本地的民族传统节日,甚至过去小范围内的节日,都予以发扬光大,以此为本地脱贫致富、经贸交流、投资开发铺路搭桥。如年春李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于年8月举行的首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都把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列为重要的软件或文化环境。植根于拥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模式,始于云南而推向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出现的数十个民俗节日或新创节日,如“海南椰子节”、“新疆葡萄节”、“吉林人参节”等,都充分挖掘了本地民俗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借鉴了云南省的成功经验。
例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火把节,在年以前,都是在其塔甸镇(含原亚尼乡)大西山上举行。大西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参加火把节的人数有限,节日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并多是民间自发举办。为了进-步振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开拓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天地,丰富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促进民族地区商业贸易发展和经济繁荣,把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同现实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峨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年开始,峨山火把节改在县城举行,让古老的火把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云南民族艺术节从年起,火把节期间,峨山县城里呈现出一派喜庆气氛,白天鞭炮声声,夜晚火把辉映,礼花、焰火在县城上空五彩缤纷。由12个乡镇业余文艺演出队和县文工队组成的民族民间文艺队伍到街头、广场及单位巡回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花鼓、大娱乐、阿乖乐、烟盒舞、扇花舞、蚌壳舞、毛驴灯、彩船灯、舞龙、舞狮、高跷、武术、唢呐等各种艺术表演,使来宾和各族群众流连忘返。火把节期间,峨山县城商贾云集,各种经贸活动十分活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年的火把节,峨山县与省外、省内、县外来宾共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33项。其中,提供贷款指标8项,金额万元;引进资金12项,金额.5万元;协出物资6项,成交金额.59万元;协进物资项,成交金额.41万元;经济联合2项,协进资金18万元;节日期间全县商品零售额万元,其中商业街40万元,银行回笼货币.58万元。以上数据说明了民族节日具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特殊功能。
火把节昔日在边远的山区,今日到县城,火把节的发展新生,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简单转换,而是把经济活动与民族节日、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成功尝试和实践,为振兴、繁荣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经济开辟了一条新路。发展变异后的火把节,其节日观念、心理意向发生了显着变化,过去依据于原始神灵信仰自发组织的祭火、火把照田占岁烧蝗虫等习俗失去了生态条件,移入县城举行的火把节,已变为以喜庆、娱乐成分为主,从祭神到娱人的变异趋向十分突出。节日习俗中经贸、文艺内容的强化,也使传统节日形态发生了变异。
火把节集会类似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火把节这样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改造、利用的例子遍布西南各地,无不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对引进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商品观念以及贯彻执行税收、计划生育等政策法规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个过程的渐进发展,对西南民族文化变迁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资料《中国节日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