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发展 >> 正文 >> 正文

紫砂蕴日月

来源:礼花 时间:2023/5/16
什么药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04149.html

岁末寒冬,两位朴实和蔼的老人踏着大雪,出现在国家级贫困山区河北省阜平县子毅中学的校园内。

他们低下头仔细察看校舍,走访学生,天寒地冻,学生们能否在教室中取暖?业余活动时,学生们有没有艺术爱好?

这两位老人的年龄加起来接近岁,一生合作制作的紫砂壶上千把,培育出的接班人数百位,获得过国际、国家各种金奖和荣誉称号,他们还拥有幸福的四世同堂紫砂世家。

这两位老人就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大师李昌鸿和沈遽华。

李昌鸿大师

追逐暖春的柳绿,掠过墨绿色的茶树、翠绿的青竹和盛开的玉兰,在宜兴郊外小桥流水和白墙黑瓦的小丘上,几栋灰白色的建筑,掩映在玉兰与茶花树丛中,这就是两位大师生活了20年的地方。

沈遽华大师

清晨,沈大师围上围裙,准时坐在工作台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而李大师则用徒弟做的紫砂壶泡一壶宜兴产的阳羡红茶,端坐在家乡安徽老乡送来的一方巨大的歙砚茶海前,与远方的朋友们品赏清晨的第一泡宜兴红。

在紫砂文化数千年的薪火相传中,李昌鸿与沈遽华幸运地同年拜在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门下学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紫砂艺徒和首届紫砂接班人。

李昌鸿与沈遽华在紫砂这块艺术田地中辛勤耕种了大半辈子。年,李昌鸿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沈遽华也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一门两大师,这是中国紫砂陶艺界的佳话,而他们携手走过从学徒到艺术大师的历程,留下了更值得晚辈们思考的艺术人生。

第一代紫砂艺徒

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宜兴的先民就开始烧制陶器,茶具是它的典型代表。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唐代茶圣陆羽在此地进行了长期的考察,认为“阳羡茶,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阳羡茶”在唐代被选入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品出茶的真味,必须用紫砂壶,这是古人经过无数器皿的试验给出的标准答案。

阳羡茶与紫砂壶,这是同一地点天成一对的生活用品,经过苏东坡等文人之手把玩,开启了它集陶文化、茶文化、中华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诸门艺术于一体,成为代言中华民族文华集大成者的漫长旅程。

紫砂壶一出世,就得到了文人雅士的礼赞: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宋梅尧臣)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诗。(宋欧阳修)

紫泥与紫瓯,指的就是紫砂茶具。

李昌鸿制作曼公秦权

岁月留给宜兴一捧紫砂,而历代紫砂艺人,将自己的理想与艺术追求,永远地定格在方寸间的紫砂壶中。

传承,是这门艺术得以发展的基石。

年,宜兴县丁蜀镇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陶业生产合作社——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在蜀山设蜀山紫砂工场;随后又成立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紫砂壶制作的工具

这是中国紫砂史上第一次由散落在村镇的民间个体作坊式经营模式转变为工厂式经营模式。当时从业人员仅有40多人,紫砂艺人面临断代,青黄不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9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开办“紫砂工艺学习班”,李昌鸿与沈遽华成为新中国陶都宜兴的第一代紫砂艺徒。

一家三代

创新成就大师风范

在众多名师的教导下,李昌鸿与沈遽华紧扣时代脉搏,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沈遽华记得,她与李昌鸿第一次合作,是为他创新的陶艺装饰作品——绞泥作品。

关于绞泥的话题,是当时中央美院的高庄教授对学生们提起的,他认为历史上有过绞泥装饰,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老师的话,激发了李昌鸿的兴趣。在没有任何参照资料的情况下,他开始探索制作方法。

一次又一次试验,因为各色泥有各色泥的干湿性能,往往在制作的绞泥坯件出现色泥与色泥间的开裂,失败再失败。

他发现,这个小他两岁的小师妹沈遽华,总是不离左右,给他递这递那。终于,他设计制作的七件绞泥作品成功了,高教授将这些作品带到中央美术学院,受到了当时陶瓷系主任梅健鹰的称赞。这些作品,至今仍珍藏在中央美院的陈列馆中,为紫砂装饰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李昌鸿与沈遽华共同探索艺术的情景,顾景舟看在眼里,他特意为李昌鸿刻了一方印章以资鼓励。而沈遽华也加入了对绞泥的研究中。她研制出紫砂绞泥盆、绞泥杯等系列新作,特别是“绞泥紫砂礼花壶”,曾被选为邓颖超副委员长出国访问的礼品。

他们两人的作品,在当时就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大家的赏识与珍爱;与此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更珍贵的礼品---爱情。

创新与紧扣时代脉搏,是普通的艺工与艺术大家的区别。

今天,李昌鸿的工作台上仍然有一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他有每天读报听广播的习惯。

年4月的一天,他读到一条新闻: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完整的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李昌鸿当时就想:

紫砂壶以竹为题的创作很多,但都是仅限于竹的外形,如何能设计出一套表现中国竹简文化内涵的作品呢?他开始设计第一稿:

圆筒形的壶——但这个形状并不令他满意。到第二稿时,沈遽华反复观看,突然拿出拍子,在圆形的壶身上左拍右拍,将圆身子拍成了长方筒形。这个改动让李昌鸿眼前一亮,对了,就是这个样!

经过反复修改,代表中国军事思想的《孙子兵法》与代表中国文化的“竹简茶具”终于完成。

这件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年,它被推荐参加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世界博览会,并获得了金质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紫砂壶艺术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的第一个金奖。他们为国争得的荣誉,也让企业多名员工全部晋升了一级工资。

今天,谈到这枚金质奖章,两位大师仍然不减当年作为国企员工,为国争光时的份自豪感由然浮现在脸上。(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