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春归。4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机构解锁,3名中国航天员踏上了回家的路。
神十三飞船返回舱着陆现场
神舟十三号飞船航天员乘组在太空工作生活了6个月,创下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在飞控团队看来,3名航天员更像是在“天上”办公的同事。出发前,航天员们经常到一路之隔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参观载人飞船,熟悉舱内的真实环境;上天后,他们与地面飞控团队的联系更加紧密,天地协同在轨开展工作。
翟志刚出舱后迅速脱帽,“感觉非常良好”
“出差”的第天,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任务结束,飞船返航,终点是北京航天城——航天员与飞控团队共同的“家”。
?
回家踏上“高速路”
?
关上最后一道舱门,航天员们告别生活了半年的太空家园。
0点44分,载人飞船对接机构解锁,伴随着北京飞控中心的指令,1米,19米,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如一叶小舟缓缓驶离“太空港”。在过去6个月里,它曾与空间站核心舱连为一体遨游太空,如今载着3名航天员踏上了回家的路。
神十三飞船返回舱踏上征程
本次返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使用了快速返回模式,在不改变软件硬件的条件下优化流程,飞行控制节奏更加紧凑。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的距离由18圈缩短至5圈,返程飞行时长减少近20个小时,让航天员踏上回家的“高速路”。
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后,与空间站保持安全距离继续飞行。此时地面飞控气氛紧张,技术人员正测量计算各项数据,对飞船轨道进行测定和维持。3名航天员把生命安全托付给了他们,全体飞控成员必须确保飞船按计划安全精准降落。
神十三飞船返回制动
由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需要开展技术验证,采用了“7圈技术验证+11圈返回”的方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减少了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环节环节,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艘载人飞船的返回过程相同,且地面团队提前开展了1:1联合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飞控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凑,航天员返回时间由11圈缩减至5圈,返回时长控制在7个小时左右。
“一些测定轨工作在组合体分离前完成,分离后的测定轨次数也有所减少,原本串行的工作改为并行,提高整体效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所神舟飞船GNC系统副主任设计师董文强说。
GNC系统是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负责飞船飞行全过程的姿态和轨道控制,在经验和技术的支撑下,各系统相互配合,实现飞船的快速返回。
数据上传,指令下达,三舱构型的载人飞船首先分离轨道舱。返回舱与推进舱轻装上阵,组合体制动减速,进入返回地球的轨道,开始自由滑行。
在距离地面约公里的地方,推进舱分离后烧毁,返回舱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一头扎进大气层,投向地球的怀抱。此时舱外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航天员承受着最大约3g的过载。
神十三飞船进行姿态调整
接着,返回舱发动机调整姿态,进行升力控制。
穿越黑障区,返回舱继续降落,随后引导伞、减速伞、主降落伞依次打开,仿佛绽放的礼花迎接英雄凯旋。在距离地面约1米的地方,返回舱底部点火反推缓冲,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原来的返回方式也符合要求,但是技术进步没有止境。”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说,争取让航天员在返回舱内的时间短一些、回家的速度快一些。
?
“长城”请回答
?
“长城明白。”北京飞控大厅响起回答,这句话代表着五院飞控团队的坚实支持。长城岗由7~8人的队伍组成。从去年10月16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到今天上午神舟十三号飞船平安返回,长城岗始终陪伴在航天员左右。
“每逢重大事件,我们都会和航天员通话。”曾担任神十二飞船任务长城岗的俞进透露。
出发前,航天员每年有几次进舱体验,熟悉神舟载人飞船的舱内真实环境。上天后,航天员与地面飞控的联系更加密切,每逢出舱、太空授课等重要事件,3名航天员都会提前与地面飞控团队通电话,详细沟通机器使用情况和操作细节。
太空授课
“航天员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