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来到了。元宵节,古时候也称“上元节”、“元夕”、“灯节”。它是春节年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同时也是春节期间最后一个节日,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视的。正月十五为啥叫“元宵节”呢?因为古时候正月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我们平时都管晚上吃东西叫“吃宵夜”,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聪明的古人,就把一年中第一月圆之夜,称作“元宵节”了。
我们北方地区,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有,赏月、观灯、猜灯谜、放烟花等活动。元宵节的重头戏是在晚上,吃完又粘、又甜、又香的元宵,陪同家人来到大街上。但见明月高悬,华灯初上,大街上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挂满各式各样的彩灯,当然少不了灯谜。每盏灯上贴上一个灯谜,猜对者就有幸获得这盏彩灯。远处空旷的原野上,人们尽情地燃放烟花。现在城里都不让燃放了,农村还没有过多地限制。火树银花不夜天,男女老少笑开颜。
在这月美、灯美、景美、人更美的元宵之夜,怎能不引起骚人墨客们的诗兴呢?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填词赋诗,来歌咏这个美好的夜晚。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三首关于“元宵节”的诗词。这三首诗,是由三位不同的诗人写就的,描写了元宵节三个不同的场景,当然也抒发了诗人三种不同的情怀。
第一首,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宵佳节,月圆之夜,既是赏月观灯的好日子,也是情人们彼此约会,互诉衷肠的良宵。这首诗的上阙,是作者回忆去年元宵节的美好情景。花市上彩灯辉煌,照的大街如白天一样。一轮皎洁的圆月,静静地爬上了村头的柳树枝头,诗人和自己的意中人,白天就约好了,在黄昏时分,来这里见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诗意的一个画面!然而这个情景再也不会出现了。诗人笔锋一转,今年的元宵节,月色依旧,彩灯依旧,唯独不见佳人的身影。在满街人海中,只有诗人自己形单影孤。回忆去年的情景,怎么不叫人伤心落泪呢?这首诗,上阙和下阙,情景大起大落,让人的心情从高峰一下子跌到谷底。算得上是元宵节中最伤感的一首诗。
第二首,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阙,依旧是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一束束礼花喷向天空,像流星雨一样洒落下来。街上车水马龙,人潮攒动,悠扬的萧声不绝于耳。斗转星移,到了后半夜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意犹未尽。这里描绘的场景,和欧阳修描写的如出一辙。
然而到了下阙,却描写了词人与心上人,在人山人海中走散了,在词人焦急的寻找和等待中,在灯光昏暗的街市一角,终于和心上人相聚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以说是有惊无险,虽然经过短暂的分开,终于又团圆了。这个结局相比欧阳修的“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要好多了。
第三首,是唐朝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是诗相比前两首,不被大众所熟悉。前两句写迷人的灯光,耀眼的烟花,交相呼应。都城长安的城门也打开了。大街上车轮滚滚,明月当头,月光洒遍大街上的每一个角落。歌女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一边走着,一边唱着《梅花落》。
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夜晚是实行“宵禁”的,平时不许行人在夜晚随便走动,违反者处以重罚。而每年正月十五期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取消“宵禁”,让人们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玉漏”是当时计算时间用的一种工具,真希望玉漏慢一些,使这美好的时光,在人间能够多停留一段时间,让大家尽情享受这元宵佳节的喜悦。
这三首诗,是唐宋时期,三位诗词大家所写。都描绘了当时元宵节的热闹情景。然而诗中的人物情感却各不相同。第一首写的是情侣分别,第二首是情人别后重逢,第三首是人们尽情歌舞的情景。同时,第三首的第一句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也是成语“火树银花”的由来。你还知道元宵节的其他诗词吗?欢迎在评论区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