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市场 >> 正文 >> 正文

雷家炳商南的丧葬习俗五

来源:礼花 时间:2024/10/2

商南丧葬习俗(五)

文/雷家炳

(接前)

“掀棺”,即最后瞻仰遗容与向遗体告别仪式。多在“正祭”前的下午举行;事前就将“掀棺”日期时辰通知亲友,以便做好准备与避免错过时机。届时在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后,由八仙齐声喊“好”!迅即将棺盖揭开来,向棺内喷酒后,遂让孝男、孝女、女婿、外甥等己亲内戚及生前好友依次绕棺行进,观看亡人最后一眼。孝子、孝女与孝媳将提前贴身暖热的手绢、丝巾等爱物纪念品迅即投放入棺内。掀棺时人们尤其悲痛,但是只许恸哭而禁忌眼泪掉入棺内。当围观结束后,八仙取出亡人口中含的“噙口钱”扔出堂屋外,齐声喊“好”后,迅速盖棺、封馆与扎棺。

“封棺”也叫封紫口。即将棺盖合好后,随即糊纸将棺材盖缝密封起来。具体是将绵纸裁成三寸宽长条,刷上厚厚的浆糊,顺棺材盖缝糊上三至七层,密封严实不得透气。

“扎棺”,也叫扎“紫金带”或“捆龙套”。系在封棺后,随即用藤条、竹篾、或绳索将棺材捆扎起来。捆扎棺材的绳索称叫“紫金带”或“龙套”,丹北系用葛藤扭辫成索带,丹南多系用竹篾辫成索带,在棺材前段与后段捆扎两道箍,将棺材盖与梆底牢牢地固定起来,然后围上布棺罩。

“接棺罩”,“棺罩”即棺材的外套或外罩,古时称叫作“椁”,套上棺罩的棺材称叫“棺椁”。在商南时兴棺罩分“布棺罩”与“纸扎棺罩”两种。

“纸扎棺罩”系用竹篾扎架子,用纸糊好后裱画而成。下部为能套在棺材上的长方形套框,谓之“遮天蔽日”,顶上立一展翅白鹤,谓之“驾鹤仙游”,棺罩前后扎制成“龙头凤尾”式样,谓之“乘龙凤升天”。“纸扎棺罩”多在纸扎店铺预先订好,于安葬日的前一天接回。

“接棺罩”时由执事领着孝子,带着八仙与乐队,一路笙箫鼓乐去到纸扎店铺。先鸣放一挂鞭炮通知店家,孝子行跪拜之礼,执事与店主接头示意后,递上一头孝巾与两包香烟,店家搀扶起孝子后即发棺罩。当鸣放鞭炮后,八仙抬着棺罩,孝子牵着拴在棺罩前的白布带,一路笙箫鼓乐声中接回,暂架放在门前道场一旁,封棺后架套于灵柩上,以示一路顺风与风光。当落葬后则将棺罩架于坟凸头上或烧掉。

“布棺罩”则系依照棺材形状,用红布作围套,与棺材本身紧紧相扣。面上绣着各色不等图案,一般为顶面上绣着“安乐宫”三个大字,两旁绣着苍松翠柏与鹤鹿图,也有绣二龙戏珠图的。周围绣着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八位神仙画图,或绣着“葫芦、芭蕉扇、鱼鼓、荷花、花篮、剑、笛子、玉板”这八仙用的神器,俗称“八宝”,亦称“暗八仙”。还有绣“寿山福海”四字,四周绣的是古琴、古书、古画、梅兰菊竹、桃榴寿果等。“布棺罩”一般在停灵期间就套在了棺材上,也算是一种装饰与点缀,下祀时随棺落葬。

“正祭”,当地俗称“烧香”。葬期的前一天为正祭日,晚上要举行最为隆重的正祭仪式,由亲友依序进献祭品、上香、烧纸、叩拜等祭奠仪式,相当现在的追悼会。其烧香正祭仪式程序大略为:首先是做好正祭准备,即在堂前放置大桌专设正祭香案,陈献上祭品,用斗盛装谷麦作为香炉,两边摆上蜡烛台与香纸,案前台阶下铺设拜垫,准备完毕后,即由司仪宣布商定好的议程与进香顺序,各府门自行召集烧香人员,做好祭祀烧香的准备。当集中排列站好队后,司仪便宣布“正祭(烧香)开始”!届时鸣放大长竿子鞭炮与礼花烟火,敲打锣鼓与奏乐。在鞭炮鼓乐声中,先由孝子祭灵,当上香、烧纸、跪拜后,回首于香案两旁廊檐上扎跪着。接着就由司仪宣读“祭文”,祭文相当于现在的追悼词,内容包括“生、死、哀、慰”四部分,“生”即叙述死者生平事迹与功德;“死”是讲述死前病情与治疗情节及临终遗嘱等;“哀”是表述子女歉疚与悲痛心情;“慰”是以子女孝心告慰在天之灵,祈求泽佑后代。总的意思是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再由孝子致答谢词。下来依据俗规,分别由老外婆府门、少外婆府门以及众外甥、女婿、近亲远戚、宾朋好友、本族侄辈、孙辈等,由远及近逐一敬献贡品、上香、烧纸、叩首祭拜。在每拨队伍进香前后,皆要燃放鞭炮、击打锣鼓与奏乐。正祭烧香仪式完毕后,即大摆筵席酬谢宾客。

八、“酬宾”,即大摆宴席酬谢宾客。当地在治丧期间,每天客来客往不断,帮忙的人也相当多,故此,每天三餐中早餐素来为便饭,主食多为蒸馍和稀饭,每桌只上八碟菜。午饭与晚餐则多为“流水席”,除八仙、娘舅家与远路要走的客人设专席外,其余亲友宾朋皆自动入席,够十人便开席就餐,一般主食多为米饭、馒头或面条,丹南赵川山区则多为大包谷米,菜肴系先上八盘凉菜,后再陆续上热菜与热汤,酒亦为自斟自饮,不划拳,不敬酒。而只有在“正祭”夜晚,才统一大摆筵席来酬谢与款待宾客,这是因为所有亲友宾朋与邻里,大都要来集中参加正祭“烧香”仪式,并坐夜、守灵、陪伴逝者最后一夜到天明,且翌日还要将亡人送上山,故此,就兴下了这在烧香后,进行集中统一来酬宾的俗定成规。

商南的酬宾仪式尤为隆重,先由支客依据俗规来安排坐席桌位,先、后、长、幼有序,且各桌皆安排或指定有负责陪客与劝酒者。席面菜肴极为丰盛,一般是先上“十三花”荤素凉菜,继而不断上各类小炒、烧菜、蒸、炸食品与滚烫,更少不了鸡、鱼、肘子和双碗瘦肉及双扣碗白条肉等。当就餐至上“圆(丸)子”时,要鸣放大长褂子鞭炮,在锣鼓与奏乐声中开始敬酒。旧时,孝子敬酒时,系头顶香盘,由执事带领至每桌前皆要扎跪在地,众人全体起立,将孝子搀扶起后,孝子再一一敬酒,十分繁琐与费时费事。后一般由执事领孝子于堂前向公众集体行跪拜之礼,当致答谢礼词示意后,由各桌陪客者代行孝子向众人敬酒与劝酒。白喜事打通关通常是每人跟前划八拳(猜八枚)饮8杯酒。

九“出殡”,即出丧,当地俗称叫“出人”。系将灵柩从堂屋捧出大门外,移架在道场上,以便做好送葬准备工作的仪式过程。

具体是在最后一天凌晨,当做完“送亡”法事和打代式“还阳”后,即行于查定时辰内撤除灵堂与出殡。首先由外甥、女婿们将灵前孝帐、孝匾、花圈、金银山等捧出灵堂,先行在道场边扎立。继而由重孝孝子们分别打着花幡,抱着牢盆,捧着灵牌、遗像,杵着哭丧棒从堂屋走出大门外,至道场边顺手摔碎牢盆,然后一同回首扎跪在挽幛下。接着由孝女、孝媳等孝眷及亲友宾朋们分别打上所有的花圈、孝匾、挽联、挽额等,依序排列在道场边恭候。在撤除祭品与香案后,继而由道士(地理)先生奠酒喊“启灵”彩词,众八仙齐声喝“好”后,由扶重的八仙头背靠灵柩头部,双手托着棺底,谓之“扛棺”;其余八仙则分别从两边和尾部托住棺底,在鞭炮、锣鼓与呐喊声中,齐力将灵柩捧出堂屋,至道场中落放于“马架”上,随即进行“滚龙套”等各项抬灵送葬的准备工作。

出殡时,凡属相不合者当予以回避,忌讳与灵柩照面,以避免犯“冲煞”,然凡戴孝者则可免灾。

“摔牢盆”,系在出殡时,一般由长孝子将灵前烧纸的瓦盆抱着,至大门外道场边顺手用力将“牢盆”摔碎,谓之“摔牢盆”。据说摔得越碎越好,后辈子孙越发兴旺。有些地方“摔牢盆”,则是由八仙头来完成。系于出殡前,八仙头在靠棺托灵起步时,顺脚猛力将牢盆踢破即可。

“滚龙”,俗称为“打官轿”。即当灵柩在道场中架好后,由八仙进行扎棺、架设抬灵行套,做好送葬的准备工作。具体是将俗称“老龙杠”的两根长木杠,夹卡在灵柩两边鼓肚下部,用粗绳拴捆牢固后,再在老龙杠两头拴上俗称“老牛”的横担,并于老牛两头系上吊环式箍套,穿入俗称“小牛”的“灵杠”即告齐备。然后再架上棺罩,并在灵柩前的横担上拴好拉棺的纤绳,一切就绪后便等待送葬出发。

十、“送葬”,即抬送灵柩至墓地的程序、环节与仪式,当地俗称“起灵”、“上坡”。具体是在扎好“官轿”后,八仙手托灵杠头待立于灵柩两边,道士(地理)先生手持酒壶,绕灵边奠酒边唱彩,每唱一句彩词,八仙皆齐声喝“好”!喝彩仪式完毕即令“起灵!”,届时炮声响起,金鼓齐鸣,在奏乐声中,八仙头高声喊“起”,众齐声回应“好!”后,同时肩扛灵杠抬起灵柩,当“扛马”人撤出马脚后,在鞭炮、锣鼓与呐喊声中缓慢行进,浩浩荡荡的送葬仪仗队伍依序跟随其后行进。在送葬途中,鼓乐与鞭炮声不得中断,显得十分隆重。

“仪仗”,即送葬仪仗队伍的排列形式。各地送葬仪仗队伍的排列顺序大同小异,一般大体是最前面为一手提“香纸篮”的引路人,篮内装盛着酒壶、香表、火纸和用黄、白两色纸剪成一串串里方外圆似麻钱状的冥纸钱,也称叫“金钱、银币”。边走边奠酒,边丢下一张张“引路纸”,同时不断地抛撒着“买路”的冥币纸钱;接着便是扛着炮捆、抬着炮杖一路燃放鞭炮的“鸣炮队”与“开道”的锣鼓乐队;继而先行的是打孝帐、孝匾、挽联、花圈、金银山的外甥、女婿们;接着便为拄着孝杖、打着引魂幡、捧着灵牌、遗像与牵灵的重孝孝子们;八仙抬着灵柩随重孝孝子身后行进,送葬锣鼓乐队紧随其后;再后便是孝女(括侄女),孝媳(括侄媳)与外甥(女)等众“孝眷”;最后便是抬着所有花圈、打着全部挽匾幛的己亲内戚、宾朋好友与邻里乡亲等浩浩荡荡的送葬大军;末尾则是戏班锣鼓乐队压阵。一路金鼓齐鸣,鞭炮声不断,显得十分隆重、庄严与肃穆。

有些地方送葬顺序,则是八仙抬着灵柩,在“鸣炮队”与锣鼓开道下走在前面;重孝孝子与打孝帐、孝匾的外甥、女婿们紧随灵柩后;接着依次是孝女、孝媳与外甥等众“孝眷”与亲友宾朋邻里送葬队伍。

“架马”,当地将送葬途中歇息时,安放灵柩的长凳称叫“马脚”,在送葬时安排有专人扛着“马脚”紧随灵柩后行进,当途中需要停歇时,立即将“马脚”就地安放稳妥,八仙将灵柩架置其上,谓之“架马”。架马次数俗规须为奇(单)数而忌双,出殡在道场上为首架第一马,至墓地停于拜台前为架最后尾末一马,路再近也得途中停歇架马一次,从首到尾凑为架马三次。故此,路程遥远的须提前勘测好沿途架马地点。在每当架马歇息时,孝子皆就地回首面朝灵柩扎跪着,每次起灵时皆要先放“起身炮”方可继而行进。

送葬路线亦须在事前勘定好,多选择较为平坦捷径。沟豁处皆由八仙先行搭好简易木桥,陡坡险处亦先辟路径。尤其是在上坡时,锣鼓队紧急敲打锣鼓来鼓劲助威,送葬队伍中青壮年全力以赴,齐力拉纤或帮扶灵杠头,在紧锣密鼓与一片助阵呐喊声中,一鼓作气将灵柩拉过险境。当地俗谚称“抬丧不问路”,即使踩坏庄稼、折断树木也是断无人怪罪的。总之,需保障一路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忌讳出任何偏差与事故。据说,过去送葬途中曾发生过断绳、断杠和棺材落地等事故与出现不顺利情况,则当事人与孝家就背时、倒霉和不走运多年。

“挂箩筛”,即旧时在抬灵送丧途中,凡经过别的庄户人家门前时,各户皆有在自家门头悬挂上箩筛的风俗,据传是以防亡魂进屋与避晦气。故此,送葬如需经过别的户庄人家,事前须通知具体时辰,好让人家做好准备。在经过人家门前时,不仅不得架马停歇,而且还得不断鸣放鞭炮与丢下煝纸火(火纸卷)。

“落灵”,即将灵柩抬至坟地落放在井穴前拜台上,谓之“落灵”。届时,系将前马脚倒地侧放于拜台之上,将后马脚置于拜台前地上,然后将灵柩安放其上,送葬即告完成。(未完待续)

阳城风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