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得放鞭炮。鞭炮最初之意,是为了驱逐鬼神和迎接新春,但对于一般人而言,鞭炮中的文化内涵,是不去深究的,鞭炮就是一般人家过年的象征,是过年最热闹欢乐的声音。所以,尽管有不少人因鞭炮的噪音和污染而反对放,而且,有一些城市还禁止过,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觉得大过年的,没有一点儿鞭炮的响动,那还叫过年吗?北京好多年前曾经禁止过,这几年又恢复了,只是限制了时间和地点。
对于过年的传统而言,鞭炮和饺子的意义是同等重要的,一个听在耳,看在眼的,一个吃在心。缺一不可。否则,年的味道就减少了。大年三十,先要全家围坐一起吃团圆饺子,夜里十二点的钟声一响,鞭炮訇然齐鸣,礼花漫天绽放,那样全城热烈的劲头,是外国圣诞节无法比拟的。
对于鞭炮,是很有讲究的。
响的叫炮,据说最早的炮叫“麻雷子”,很粗糙的牛皮纸外表,单响,但非常响。我小时候看别人放过这家伙,小孩都对它敬而远之。比它进化一些,同样很响的,叫做“二踢脚”,双响,地上响一声,飞到空中响第二声。胆大的,拿在手里放,胆小的,放在地上放。看着它们拖着长长的火尾巴飞上天,等着炸响第二声的时候,非常过瘾。也有飞上天好几响的,叫做“蹿天炮”。
比炮的模样和声音要小一点的,叫做鞭。鞭中最常见的是寸鞭,又叫小鞭,小如粗火柴头,一挂几百头几千头,甚至上万头,一般都是挂在长长的竹竿上放。杨柳青的年画上,两个胖小子举着竹竿放的就是这种小鞭。点燃一头小鞭上的捻儿,然后赶紧跑到一旁,捂着耳朵听响,是很多人童年过年时候的回忆。听吧,噼里啪啦,百鸟闹林一般,响个没完,地上落满红红的纸屑,像是开满一地的春花。如果过年赶上下雪,白雪红纸,成为一幅色彩明艳的年画。这样的场景,不仅在城里,在乡间也是如此。即使再穷苦的农村孩子,也要放一点小鞭,哪怕不是一挂一挂地放,只是一个一个地放,那微弱的声响,那破皮壳子的红草纸纸屑,也点染着过年的一份心情。
比小鞭更小的,要算是“耗子屎”了。这名字有些不雅,但很形象,灰色的小粒,真跟耗子屎差不多。它的响声不大,吱吱的,像蚊子叫,点燃后,在地上打几个滚,吱出几下蓝色的火星,蹿到半空中,萤火虫似的,就没影儿了。如今,已经见不到这玩意儿了。
鞭炮之中,其实还包含着花,所以,鞭炮又称作花炮。大的叫礼花,小的叫小人花。小人花,又叫老头乐,现在依然有卖的,是放在地上,孩子们放,老人在旁边看,点燃之后,不会蹿到天上,只是如倒挂金钟一样,四散出灿烂的火花。小时候,小鞭放完之后,如果我还能有一个小人花放,就是天大的乐事了。
放花中最大最有气派的,当数放花盒子了。先要架起架子,六角形八角形的大盒子一层一层地码上去,可以码三层六层,最高码到九层,高达数丈;再把架子挂起来,第一层是礼花,第二层是花炮,第三层是人物……
每层的内容各不相同,点燃,一层层飞上天空,连台好戏似的,纷呈着不同的声响,缤纷着不同的情景。老北京,有家吉庆堂,做花盒子最有名,据说,慈禧太后非常欢喜这玩意儿。对于一般百姓,那时候,我们只能到大栅栏里的同仁堂或瑞蚨祥门口,才能看到这样过年的盛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