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资源 >> 正文 >> 正文

湖北当阳人怎么过十五闹元宵

来源:礼花 时间:2023/2/23

当阳民俗:

湖北当阳市

湖北当阳人把正月十五叫“把把年”,意思是“年尾巴”,春节的尾声。下半县的大部分地区叫“团十五”,玉阳及上半县叫“过小年”。正月十五这天,街市场口都有大型文艺活动,有钱人或社会名流出资,请来本地或外地的各种游艺“班子”,包括跑采莲船、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等民俗表演,还有京、汉、楚、花鼓等戏曲节目。乡村小集镇被攒动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这天的团聚跟腊月三十的规格差不多,也是全家到齐,燃放鞭炮礼花。

吃团子正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元宵、吃团子。“元宵”又称为汤圆,大年三十最重视,叫做吃“元宝”;正月十五晚上也吃,而且“元宵”之得名,也与此有关。但这时还是以吃团子为主。团子,是用各类面粉做成的类似于北方的窝窝头的食品。团子以面皮不同分为糯米团子、小麦团子和荞麦团子;以馅(当阳人叫“包饭”)的不同分为菜团子、糖团子、肉团子。当阳人流行吃团子,可能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谐音的关系,象征合家团圆、吉祥美满;二是原料广泛,成本低廉;三是制作简易,工艺粗放;四是二次加温容易——可放在火垅边或灶膛里烤,也可放在饭上蒸——携带方便,外出或做工时都可以带上充饥。

上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敬仰之情,除腊月三十傍晚要为亡人烧纸钱、放鞭炮外,正月十五傍晚时分,各家还要给故去的先人“上灯”。“灯”,一般是插四根竹签,周围蒙上白纸,里面点上蜡烛。“上灯”还包括烧纸钱、冥币,燃放鞭炮,给故人跪拜诵祷。

赶毛狗当阳人把狐狸叫做“毛狗子”。正月十五傍晚,家家户户要燃放鞭炮,燃烧女贞、竹枝、松柏枝,人们同时高声呐喊吆喝“毛狗子,呜——嗾——”俗称“赶毛狗”。当阳的地势是由丘陵冈地逐渐向河谷平原过渡,虽然较少有大型野兽危害,但还是有狐狸、黄鼠狼、獾子等小野兽出没、侵扰。所以,农家就用冲天大火和“劈劈啪啪”的声响驱逐它们,消除隐患。同时,这一形式也有驱魔消灾的意图。在“赶毛狗”的同时,乡民们相约在河滩、湖边、湿地等荒坝野地放野火。这既是为“赶毛狗”呼应造势,也是除灭害虫(虫卵)的好办法。一时间,火光熊熊,此消彼长,蔚为壮观。

玩花灯正月十五玩花灯亦称“玩故事”、“闹元宵”。当阳有俗语:“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这里所说的“灯”,除了“灯火”之外,还有“花灯”的涵义。“花灯”的形式多种多样:玩狮子,舞龙灯,跑采莲船,踩高跷等。这些主节目周围活动着一些“销场子”的配角:“卖梳子篦子”的、大头和尚、蚌壳精、黑驴子娃,还有摇着破蒲扇的济公或丑婆。他们一面左右开弓地轰开众人,一面高喊一些荤素夹杂的笑话,做一些戏弄少妇的粗俗动作;比如“卖梳子”地对着女人大声吆喝:“买几(机)把,送几把,给你幺妹子带几把!”故意把其中的“几”念成“机”。大头和尚“捉”到一个妇女就抱着乱亲乱抱乱耸,逗得场子上的人们笑声不断,前仰后合,你推我搡,把平时难得见到的欢乐一个劲地释放出来。乡下女人很少有机会在公众场合露面,只有这时,才趁机三五成群地挤在一起观灯,借以解解闷,舒舒心。在丑角们的搅动下,或让或跑,或“骂”或笑,一时间,大家退出一片空地演节目,一般人都不会介意丑角们动作的“文明程度”。

当阳人玩花灯,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宁冒一湾,不冒一户。”玩灯时,只要进了一个村子,就要挨家挨户走到,即便是穷困潦倒的窝棚户,也要在屋前转个圈,道声万福,再玩别家。这种风俗,既体现了对户主的尊重,也显示了一种团结文明的风尚。

(选自《中国民俗志湖北当阳卷》。总纂:王友兵,撰稿:文光福、王大森、吴闲清、贺大林、牛军、曹良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