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礼花 >> 礼花资源 >> 正文 >> 正文

姚启超老家过年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天眼

来源:礼花 时间:2023/2/25

赶年场

除了杀年猪,老家最热闹的还有赶年场,其实就是买年货。乡村里很多过年的东西自己有。年猪杀了,鸡养壮了,各种蔬菜长在地里,衣服被盖年年添置。再说衣服、糖酒、炮仗、对联之类,外出打工的、在外工作的儿子媳妇姑娘女婿们会买回来,赶街不外乎是看热闹,接亲人。

更热闹的还是路上。这些年交通改善,乡村公路硬化,村民的条件也好了,人人回家都有车,大车、小车、面包车、越野车。路面不算宽的乡村公路上,车鸣人吼,孩子欢,大人叫,不管熟悉不熟悉,见面都互相招呼,亲热得就像一家人似的。

年关的这一年场一赶,过年的日子就“噌、噌、噌”地几大步到了。

乡下老家的春节是年味十足的。过年前一两天,村道上天天都是来来往往的人流。在外工作的,外出打工的,还有回娘家的姑娘、女婿和孩子,该回来的都回来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增加了无数簇新的身影。男人们过年那几天一个个都成老爷了,除了互相请吃喝,别的什么事也不干,人人都当起了甩手掌柜。他们围聚在一堆,总是有讲不完的话题,说不尽的事,还要喝瓶装的好酒,抽条把好烟。过年了,孩子兴奋异常,都早早地穿起了新衣服,相互在村子里蹦跳。老人们也纷纷穿上儿女们孝敬的新衣服,约好似的在村里晒太阳,一天到晚闲转,嘴里埋怨着儿女们浪费、乱花钱,去年买的衣服还新呢,今年又买了!脸上却全都笑成了灿烂无比的金菊花。最忙的要数女人,她们总是要洗啊、切啊、蒸啊、腌啊、酥啊,还要扫尘、刷锅涮碗、涂墙理灶,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平时炊烟稀稀少少的村子,春节前这几天从早到晚总是炊烟不断,空气里总有一股幽幽的香味。

乡下老家的春节最隆重的是除夕,这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老家人称大年三十,就是只有二十九也这样称,习惯了。

贴年画

大年三十,中午饭刚吃过,家家户户便忙着杀鸡宰鸭、切肉做饭、贴年画。吃的不说,光春联、年画就一家比一家好。

老家的春联也很特别,过去很多人家都要事先请村里或学校里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写,只是万不得已才去街上买。在我的老家,能作对联、写对联的,那是文墨先生、大文化人,也是最受尊重的人。像我这样不会写毛笔字的人,无论写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书,在他们眼中都不是文化人,也是永远得不到能写春联的人那样的尊敬的。现在能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家的春联都是些外面买回来的印刷品,自家写的几乎没有。内容大都是些“福”“寿”“富裕”“发财”什么的,农村人讲的是实惠,图的是吉利。

过年了,年三十晚上的饭,别的地方吃得晚,我的老家却与众不同,一家比一家早。大中午刚过,村里不知道谁家突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炮仗声,接着是一家接着一家,一户赛过一户。那响、响的炮仗声一直不断。特别是最后三响的大炮仗声,“嘭!嘭!嘭”地,一家接着一家地响,仿佛有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大喊:“好!好!好!”

吃年饭

年三十这一顿饭是一年里最丰盛的,胜过乡村里所有的宴席。光荤菜就不能缺少猪肉、鸡肉、鱼肉,有条件的还要宰羊,象征着喜气洋洋。还要做出几十种花样,过去最困难的日子是八大碗,现在是十六大碗了,家家户户都如此,在两张八仙桌上摆满。饭也要蒸一大甄子,能吃到初三初四,象征着富足有余。

吃过饭,酒饱了,饭足了,全家老小个个吃得两嘴冒油、肚皮滚圆、微有醉意,这才歇息。太阳还没有落山,难得这么早,孩子们拿着从大人那里要来的鞭炮和各种各样的礼花,欢天喜地满村满世界地野去了。年轻人一家一家地闲串,欣赏各家各户新贴的春联和年画,互相问候、拜年。女人们忙着招呼猪鸡、伺候牛羊,牲畜也要过年,不能忘了它们。

初一这一天,所有的人都不准睡懒觉,男人们更要早早地起来去山涧里的水井“抢新水”,即“请龙”,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为了抢到第一挑“新水”,有的是吃完年夜饭就忙着去了,谁家挑到第一挑水,谁家就有福气。一大早,黑蒙蒙的村路上到处都是打着手电挑水的人,“过年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在我的老家,这一天是女人们真正的节日,是一年里最享福的,她们什么也不用做。男人会忙着早早起来开门,高声念“开门大吉”,然后挑上昨晚腾空了的水桶,同样大喊一声“出门大利”,急急忙忙地去抢龙水。龙水抢回来了,一大早的,还要忙着煮汤圆、蒸一大甄子糯米饭。我的老家大年初一吃斋,是不能带荤的。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忙着舂粑粑,全村上下舂粑粑的杵臼总不得闲,舂粑粑的声音响彻一村,一天不歇。

初二是祭龙的日子,是老家一年一度的集体大聚会。过去,祭龙只能男人参加,女人是不能去的。现在不同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参与。虽然水井早就没用了,村里吃的是自来水,祭龙只是一个仪式,实际上成了村里商量集体事宜的一次盛会,成了全村集体的一次春游和乡村文艺活动。唱山歌、打篮球、布依族丢花包、苗族绕坡等等一系列文艺体育活动一直开展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以后,年过完了,春耕在即。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十六一大早,田地里早就有了忙碌的男男女女,到处可见挑、割东西人影。有的人家还驾起了牛,开出了犁田、耙田机,开始泡秧田了。一时间,乡村的田野里,满田满地都是女人们脆生生的笑声。

作者简介

姚启超,贵州省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人,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

文/姚启超

文字编辑/向秋樾

刊头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

视觉/实习生彭宏兰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