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已经第二次一起追剧看韩剧《请回答》,孩子向往那种胡同间青梅竹马的朋友情谊,而我作为剧中正焕、德善伙伴同龄人是深有所感。随着剧情眼泪还是控制不住的。
那是一个孩子可以放养的年代,大家物质生活有差距,但绝对不会非常悬殊的年代。
胡同里谁家的厨房作了什么,不必登门靠着飘出的香味自会知道。
图片来源网络小时候所住的胡同是在农田里批地所盖,形成教师家属区和农舍相邻。
那时并没有小区的概念,完全没有封闭。一条曲曲弯弯的胡同串起所有带小院的房子。胡同里还有很多分岔,不知何人规划(据说是村长),几次所批的住宅地并没有一线拉齐,而是形成锯齿形状。如果一个人从东面进到胡同里,可能找到路。从东面向胡同里一望就不会往里走了,因为他先看到尽头正对是老孙家的大门,想不到门旁边就是进到胡同里的路。胡同里进不来车的,只能进手推车、自行车,因为没有转弯的半径。就是这种胡乱规划造就了胡同另一番曲折幽静的天地。
但就是这样一方天地,几十户人家,每天出门大多相遇。不是在去豆腐坊就是在厕所,大家彼此和气打着招呼。而邻里并非都是友善,有极个别人家与谁都不过往。
但一切并不影响整体的和谐安静。
图片来源网络谁家有个红白事,在不时兴饭店操办的情形下,就会东家西家去借桌椅,借碗筷。记得奶奶去世时,因为来的亲戚很多,两三天还不能走,而家里又住不下,就安顿家里来的亲戚借住在胡同后院刘大哥、戴哥和良哥家。刘大哥将整个房子腾出让我们去住,那时的邻里关系真的让人怀念。
最难忘的是过年。从除夕到十五,满城鞭炮声不绝于耳。最最高潮之时,就是看春节晚会到11点左右,有近一个小时,鞭炮声密集燃放,震耳欲聋,挂鞭、礼花、二踢脚。胡同里弥漫着硝磺的味道,但那是真正辞旧迎新年的味道。各家鞭炮放过后守夜开始,兄长们开始出去到各家拜年,一家家走过去,吃糖果、准备满盆的冻梨,唠唠祝福的拜年嗑,没有不喜庆的。而到了正月十五,晚上煮元宵。良大哥会邀请去他家吃炸元宵,吃腻了煮元宵,猛地吃上炸元宵印象还是非常深刻地。
和剧中善宇们一样,经历了人生的高考后,离家出远门上大学。只有假期才回到那个熟悉的环境。在以后上班,只能过年回去一次,匆匆忙忙。在之后没几年,老人上了楼,胡同好久没再去过。听哥哥说,原来胡同老住户已经没人了,现在只有租户。本来要动迁,但有钉子户不答应条件不搬。
年趁回家之际,专门去了一趟。胡同里杂草横生,多数人家锁着大门。眼前自己曾经生活十多年的家显得那么低矮。院内门没有锁,前面的仓棚已经坍塌一部分。这里变得熟悉又陌生,因为荒凉寂静,我不敢踏入自己的曾经的家。在门口向内探望了一会,又东张西望了一会。突然,隔着两座房的院子(原来的金大爷家)走出一个黑瘦的人警觉地看着我。我看了看他,然后落寞地走开。
想起小时候常去金大爷家看铁臂阿童木,金大妈对我们极好。如果没记错,她家应该是胡同里最先有彩电的,而且是日立牌子的。每次不管金大爷他们吃没吃饭,我们准时在动画片开播前跑到她家,金大妈每次都会给些好吃的,吃着看完动画片才过瘾回家。那时的快乐非常简单,忧愁也最少。
图片来源网络如果说这部剧不错,那么我认为它唤起了我同时代的回忆,唤起对流逝的岁月的怀念。对曾经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小伙伴的想念,也是对青春的想念。
与伙伴们一起在胡同里踢球、写作业、练武术、跳房子、抄杏核、摔烟盒、弹玻璃球、打鸟,那个时代能够玩的基本都愉快玩耍过。而且不比现在孩子,那时都是老妈喊吃饭,不然不进屋的,进屋必然满头大汗。现在孩子轰都轰不出去,玩游戏半天都不动地方。
那些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你在他乡还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