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告诉你刘邦其实就是个游侠,你信吗?游侠不是一类人,而是一个阶级,他们像一束礼花,在西汉帝国的夜空释放了最后的光芒。让他们变成灰烬的其实不是汉武帝,而是历史的车轮。
游侠从春秋时期就出现在历史舞台,历时年才被彻底迭荡。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把他们归为一类人显然不足以解释得通。
准确来说,游侠是一个阶级,即士族阶级的一个分支——武士。
自从周公创立宗法制以后,中国进入等级社会,人们被分成三大阶级:贵族、平民和奴隶。贵族阶级也不是一碗水端平,而是被分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阶层。
贵族阶级有个特权,他们可以世代承袭祖上的政治待遇,比如天子可以把王位传给儿子、孙子,诸侯、卿大夫也一样。
只是政治遗产不能分割,只有一个儿子可以享受,其余的儿子们只好降格。比如王的庶子(王子)降格为诸侯,诸侯的庶子(公子)降格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庶子降格为士(族)。
士的儿子呢?对不起,别说他们的儿子了,连他们自己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葫芦。也就是说,到了士族这个阶层,他们除了有一个贵族的身份,已经享受不到政治待遇了。
好在无论多精巧的制度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宗法制,它所实行的世系制度必然会导致“靠爹吃饭”的家伙们能力越来越差。因此,士族就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上位,当然前提条件是有人赏识。
于是士族阶级便纷纷投靠在卿大夫门下当食客,希望借助他们的权力一飞冲天。
说到这儿,您应该立刻就理解了一个问题,为何春秋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因为参与争鸣的人都是越来越庞大的士族阶级,他们需要为自己寻找前途,需要向全社会证明他们有治国之才。
士族阶级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拜倒在儒、道、法等门派之下,靠嘴皮子和笔杆子吃饭,叫“文士”。另一部分人拜倒在墨、兵等门派之下,靠拳头和刀剑吃饭,叫“武士”。
这些人看似落魄,其实他们才是历史的主角,比如百家争鸣的那些学术泰斗,孔子、孟子、老子、孙子、李斯、韩非、商鞅,全都是士族阶级出身。
不同于“文士”相对稳定的生活,“武士”频繁游走于江湖,社会地位比较低,除了一部分“转正”行伍而外,剩下的大多成了“游士”。这些游士既作奸犯科,又行侠仗义,所以被人们称作“游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全天下只有一个贵族——皇帝,剩下的都是“编户齐民”,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两个办法:武人立功,文人做官。
那些“文士”们适应得非常快,孔子早就给他指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光明大道,他们只要饱读诗书就可以货卖帝王家。“武士”们则很难适应,和平年代立军功的机会不多,他们又不是读书的料子,于是只能延续春秋战国的游侠生活。
秦末揭竿而起的那群人,很多人早年过的就是游侠生活,比如陈馀、张耳、陈胜、吴广,也包括刘邦。
再说一百倍,刘邦绝不是农民,他家有田产,属于小士族地主阶级。可刘邦不安于读书做官的道路,喜欢游走江湖,曾经跑到张耳家中一住就是好几个月,是个典型的游侠。像他这种人,四十多岁依然打光棍实在是太正常了。
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回答汉武帝为何要对游侠赶尽杀绝了。
从社会角度看,游侠与上层社会交集颇多,是一种不安定因素。
游侠不事生产,他们要想出人头地,捷径就是依附权贵,活着跟权贵做交易。西汉时期,权贵们或多或少都要养一批门客,其中就包括游侠。
比如梁王刘武身边的死士公孙诡、羊胜,再比如大名鼎鼎的郭解。郭解的外婆就是著名的女相术大师许负,是个可以直通皇宫的牛人。
达官贵人们善于解决朝堂的事,民间的事往往要依仗郭解这类人来摆平,所以他们其实是朝政的延续,是个影子机构。
郭解被列入迁徙名单后,连大将军卫青都替他说情。汉武帝一针见血:能攀得上大将军你,他这个郭解就不是一般战士,必须迁!
事实上,游侠一直生存在灰色地带,法律对他们来说如若无物。汉武帝跟游侠斗了一辈子,也不能根除这个毒瘤,因为他们与权贵之间的血脉关联太紧密。
汉武帝晚年,还发生了阳陵大侠执剑闯入皇宫的事件,惊得汉武帝一身汗。堂堂皇帝尚且拿游侠没办法,普通百姓呢?
从个人角度看,游侠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秩序,属于边缘群体。
游侠为何不过阳光的日子呢?很简单,因为随着选举制度的完善,游侠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正常渠道,他们只能剑走偏锋。
西汉实行了察举制,察举制的种类很多,以儒家五经为主,这让游侠上升的通道变得很狭窄。
事实上,国家承平之际,武士除了从军似乎很难找到第二条光明大道。游侠们这个阶层表现得很难适应,有一部分人年轻时游走江湖,直到“开窍”了之后才走回头路。这种现象在汉元帝、汉成帝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游侠被历史淘汰是个必然的趋势,他们的破坏力让皇帝必然会对他们下杀手。只是这个阶级的根系太发达,一直到西汉末年才算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523.html